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南瓜面鸡肉堡
贰臣洪承畴怎能成学习榜样
乾元街往事
《输赢》
高原菊颂 (国画) 上官超英
古人过“教师节”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
赵振乾 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人们的收入很低,不少家庭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倡导开展互助互济,解决彼此间的困难,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职工互助储金会便应运而生了。

职工互助储金会,是在工会的组织下,以厂、段、站为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在自愿的原则上入会,每人每月缴纳工资的百分之几,组成互助会的周转基金,随着入会时间的延长,互助基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职工个人缴纳的互助金永远归自己所有,只是作为入会工友遇到临时性困难的时候,用以向互助会申请借款之用。还款日期预先也有约定,一般是一个月、一季度、半年。还款的时候可以是借款本人用现金归还,也可以委托发工资的人从工资里按月代扣。如果借款工友家里发生重大经济困难,本人实在无力归还,行政和工会等组织就会出面救济,不会拿互助金当作救济金使用,所以互助储金会对于入会职工来说,是没有风险的。

除了在钱财上工友们互助,遇到工友家中遇有婚丧嫁娶,修葺房屋、搬家等时候劳动力不足时,工会和互助会就会组织别的工友,前去帮忙。

1957年的工会章程明确把领导储金会和家属委员会作为基层工会的工作任务,可见储金会在当时的功用。

1957年前,国家也比较注重家属的家内劳动。1958年“大跃进”开始,国家动员家属走出家庭,在社区组建的小型工厂或是男职工所在的企业里从事辅助性的生产劳动。“大跃进”结束后,家属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到家内劳动。但是到了1964年,单纯地作为“私”的家庭劳动在国家话语中消失了,但是,国家仍然表彰职工家属集体性的生产劳动。

比如,因为城市副食供应不足,当时很多工矿企业有自己的农场,很多女性家属在农场从事农副业生产,如豆腐坊、养鸡场、食堂、菜地、缝纫社等逐渐形成了单位体制下的男工女农的模式。

社区互助也是家属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使家属的家内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妇女职事,具有了集体主义性质。从劳动的内容上看,家属的家内劳动与传统妇女的劳动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因为劳动的空间从家庭扩展到了社区里弄,于是这种劳动的性质也就完全不同的。

那个时候,哪位妇女被评上模范家属,是很光荣的一件事。评选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邻里互助。那时候的邻里互助,不是慈善性质和个人美德,而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邻里互助包括劳力互助和储金会的经济互助。劳力互助主要是社区里孩子老人、生育生病时的相互照料。

20世纪50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暖融融的情谊。

京城“四联”与公共澡堂

20世纪50年代,妇女浓妆艳抹的基本上看不见了,她们的发型变化比较大,比较多的是梳短直发,头发后梳,或辫子梢扎上橡皮筋,朴素利落。

上海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

辫子更是上海青年女子的主要发型,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束发也是她们的基本发型之一。女孩常把头发分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

1950年以后,烫发进一步面向劳动妇女,上海著名的理发店如南京、新新、华安、百乐、沪江、紫罗兰等店的理发师设计了不少新发型。

1956年春末,一趟火车由上海开出,车上有100多位上海理发业的同行。这些同行来自当地最有名的四家理发馆: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随车托运的还有这四家理发店烧水的锅炉、理发的椅子、别头发的卡子、磨推子的油石等等一应家伙什儿。36小时后,那趟列车将这四家理发店由人带家什,到达了北京。

上海四家理发店进北京,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和过问下成行的。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传统的服务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样,1956年一大批上海的老字号集体迁到北京。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就是其中的一拨儿。

四家理发店的师傅们进京头一个月就是四处转转、玩玩,捎带考虑一下新店的选址。据说,最初的打算是,四家理发店在京城东南西北各安一家。可是,俩月过去了也没找到合适的地儿。实在没办法了,都说东单理发馆的地方不错。当时负责接待四家美发店的就是东城服务公司,正管东单理发馆。于是,一句话下去,东单理发馆立马腾地儿。这东单理发馆的地界不错,正对着东安市场,而且面积大,一溜20多米3个大门脸儿。最后决定,四家联合成立一家大型理发店,名字就叫“四联”,也就是四家联合之意。

上海这四家名理发店在当地单拿出来一家都是响当当的,更甭说四家合到一块儿办的四联理发店了。那会儿,京城有点名儿的理发馆剪个头四毛钱,到四联理发八毛。不过,四联确实贵有贵的地方。早年间,京城理发也就是刮个脸、修个面,基本都是男人准备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城理发行里技术确实落了伍,连会使推子的都没几个。等到四联一开张,全国独一份的10把美国进口理发椅已经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更别说师傅从上海带过来的新潮发型了,单是一手拿滚刷、一手吹风的手艺就够看头了。当年上海理发行里,讲究的就是吹风造型、手法细腻、样式新颖。顾客理了发出来,看起来活泼、精神、利落。这烫发、吹风的手艺直到今天都是四联的招牌。

虽然价格比其他地方贵一倍,就冲着这手艺,四联没多久就火起来了。那时候,到四联理发不排个队,都让人觉着新鲜。四联老师傅康邦章记得“四联”刚刚开业的时候,每天早上开门之前门口就排起大队。有一年临近春节他们更是早上5点钟就开始开门做生意,一直忙到夜里2点才下班。夜深了,师傅们也回不了家,只好到附近的“清华池”忍一宿。可是,刚躺下没半个小时,就被叫起来了。原来,“四联”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到米市大街了。“东城区委一看这可不行,赶快开门吧!”于是,康师傅他们只得睡眼惺忪的,又干起来。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北京人有正月里不剪头的习俗。康师傅笑着说:“那个月我挣了120多块钱,都超过处长了。”(吕英博:《四联美发:师傅稳定 手艺稳定》,2008年4月13日《经济观察报》)

3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