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新书架
郑州地理
绿城杂俎
商都钟鼓
lh48138
lh492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6

稀黄酱每月每户凭证供应半斤(无包装,自备器皿),超过十口人“大户”增加半斤。

酱油(低档)、醋(散装)基本是敞开供应,但每次购量不得超过3斤。所幸不限次数。群众称之“限量不限次”。

每户每月发给糕点票和饼干票各一张。凭票购买糕点半斤和饼干2两,同时另加收北京市粮票4两(全国通用粮票不行)。(以上内容参考《北京市困难时期商品供应追记》,《炎黄春秋》2007年第8期)

1959年开始,上海的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副食调味品、糕点、糖块也采取按人口分配,限量供应或凭票证供应的办法。此后,限量供应或凭票供应的种类逐年增加。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上海市区商业部门发放的各种商品供应票证多时达53种,141个票面。按人或按户分配的票证,由粮店代发。

1966年,中国经济刚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打击中恢复,轻工业出版社(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14万字的《大众菜谱》。意在通过这本菜谱,为老百姓家庭做饭当个参谋。书中收入各地经济实惠的大众化菜肴264种,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众化。这也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大众化菜谱。由于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饮食结构也不尽合理,菜谱中收集的菜肴数量有限,烹饪方法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

这样一本封面设计简单、内容并不丰富的大众菜谱,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以至于一再重印。截至1981年8月,合计共印刷190多万册。此书确立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以美食图书为基础的生活图书强社的地位。

为了分配有限商品,北京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炉子票、铁锅票、铝壶票、生炉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还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圆桌票、闹钟票、手表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961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69种,还不包括凭证的。

1961年底,北京又发行“工业券”。从此,除凭证和凭票之外的商品皆凭券供应。工业券发放是在职人员按其工资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购买范围较广: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轴线、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线手套、铁壳暖水壶、竹壳暖瓶、运动鞋、雨伞、棉胶鞋、缝衣针、缝衣线、油布雨衣、夹胶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龙内衣裤、皮鞋、闹钟、收音机、腰带、刀剪、进口刀片、各类箱包、巧克力糖块及定量之外的香烟、茶叶、白酒等。

城里供应紧张,农村更困难。由于办“人民公社”,社员被迫吃集体食堂,淳朴的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家铁锅、铁勺等家伙无偿捐献出来,投入高炉熔炼,大炼钢铁。1961年公共食堂办不下去了,各家农户不得不重起炉灶,但又买不到铁锅等炊具,纷纷涌入城里寻购。然而,市区的商品几乎全都凭证或凭票供应,农民根本买不到东西。

由于票证太多,什么票买什么,很难完全记得住。

有时临时公布几号票证买什么,复杂得很,老百姓要花很多精力打听。

商品短缺,票证奇多,造成当年中国市场一大特色——排队。人们上街,只要见到排队,先不问卖什么,赶紧先排上队再说。

白排一通也是常有的事,眼看快排到了,突然东西卖完了,只好沮丧回家。只好再等下一次排队的机会,怕再也买不到,浪费了票证。

后来,人们把《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词,改成: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嘿,九十号!九十号呀,九十号,九十号!

烟号票,酒号票,

豆瓣儿豆粉全要票。

肥皂一月买半块,

火柴两盒慢慢烧。

妈妈记,娃娃抄,

号票不能搞混了。

原歌词中的“就是好”,改为谐音“九十号”,这真是苦涩的幽默。

代食品运动:人造肉精和小球藻

50年代末,“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席卷中国,“左”的政策偏差,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中国人民进入了后来被称为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叫“三年困难时期”。

水稻专家袁隆平回忆当年景况:“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

进入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渐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上旬,在西安还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会后不久,广西柳州地区在大力推广“增量做饭法”时,推广了一些主要的增量做饭方法:

双蒸法:办法之一是将米放进罐内干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水3斤3两,用猛火蒸40分钟即可。办法之二是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即可。双蒸法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能增加40%以上,且饭粒不烂,味道好。

温水泡蒸法:先用温水泡米半小时,捞起装入罐,每斤米加开水3斤3两,用大火蒸30分钟后,停火10分钟,再加大火蒸10分钟即成,每斤米出饭5斤至5斤2两。

夹生蒸饭法:先将40%的米放入蒸笼干蒸40分钟,取出吹凉,将另外60%的米掺入捞匀,每斤米加开水5斤,入笼猛火蒸45分钟,每斤米可出饭5斤。

炒蒸法:先将米炒成金黄色,淘净入罐,每斤米加水6斤4两,猛火蒸,一气呵成,每斤米出饭5斤。

加水蒸饭法:先将大米洗净入罐,照平时蒸饭方法放水先蒸20分钟后,再加水一倍蒸45分钟,每斤米也可出饭5斤。

“粮食增量法”或“增饭法”,辽宁黑山县可谓发源地。1959年5月,该县大虎山卫星人民公社三台子副业生产队创造了“苞米食用增量法”。但黑山在推广这一“先进经验”之初,有些干部群众对此表示怀疑:“无土不砌墙,加水不能顶粮,出的最多,也不过是多加点水而已。”有的甚至讽刺说:“增量增量,米泡膨胀,饿坏肚子,撑坏膀胱。”但黑山县“苞米食用增量法”还是被要求推向全国各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