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新书架
绿城杂俎
知味
散文
lh4a26
lh496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18

获得博士学位时,马中骐已经43岁。18人中,40岁以上的有9人,年纪最小的王建磐也有34岁了。(参考郭少峰:《研究生复招:从“特权阶级”到“学术勇士”》,2008年5月27日《新京报》)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甚至在某些年份中比人民币还坚挺。用它可以在所有的农贸市场以及商业街、商业点“买”到主副食品、水果蔬菜、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花鸟虫鱼、各式家具等几乎所有商品,可以用来支付修理钟表、皮鞋、提包等的费用,甚至还可以用来雇短工,请保姆。

总之,人类赋予货币的职能,大都在粮票身上得到了体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

继广东省(1992年4月1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年1月1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省和上海市(1993年4月)也宣布全省(市)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粮票,5月1日,北京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

2005年1月20日《贵阳晚报》刊登了一件关于粮票的往事:

1971年秋天,一位饥饿的年轻军人吴雁鸣(后来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督导、研究生导师、教授),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其乘坐的火车在当天上午突然停靠在贵阳火车站。这时,列车员通知,火车要到下午才能启动。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旅途,粒米未进的吴非常饥饿,但他身上没有购买食品的全国通用粮票,而当时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没有粮票,根本没办法购到食物。出车站后,吴壮着胆子走向街角店铺里的一位老人,希望能借点粮票充饥。老人犹豫了半天,拒绝了。正在孤立无援时,吴的身后突然出现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两人气喘吁吁地说:“你刚才借粮票时,我们听到了,你是军人,我们相信你。我们也没有粮票,只好跑到附近的朋友家借得这些粮票,你拿着吧,别饿坏了……”粮票的面额是“一斤二两”!(黄震:《33年后,老军人来兑现承诺》)

80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水果等主要鲜活农产品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菜篮子工程”立竿见影,90年代以来,仿佛不经意间,老百姓的餐桌上发生着变化:广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当家的“萝卜、白菜、土豆”这“三件宝”成了渐行渐远的历史,农贸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鸡鸭鱼虾猪牛羊”应有尽有的新鲜禽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的新鲜蔬菜。

到90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1997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

90年代,人们一有了点钱,就毫不客气地下馆子了。

他们最初的选择,是比较实惠的川菜馆。

川菜馆刚刚进入人们视线时,很低调,小店居多,装修纯朴古拙,甚至开始阶段还稍显简陋,但装修多用串红辣椒、茅草、绿竹等极富四川地域特色的材料和元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菜品定价又经济实惠,深受务实的大众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

人们终于吃上了四川火锅,知道了什么是“麻辣烫”,什么是鸭血,什么是毛肚,什么是黄喉,什么是火辣辣的四川风情……

还有那所谓的鸳鸯火锅,必须成双成对。圆圆的锅子中央,那S型的挡板将普普通通的火锅呈现了出奇妙的太极世界,锅底汤被分成了乾坤、阴阳,一分为二,一红一白,一辣一淡,一文一武。红如残阳白似雪,火辣辣伴着清香。吃过鸳鸯火锅的“老外”们说得更加形象:“红汤如同迪斯科,白汤好似华尔兹。”

1992年,陈林决定下海。他和朋友凑钱,在车公庄开了一家餐馆,主打川菜和家常菜。为了保证口味地道,他特意托朋友在四川找了一位川菜大厨。

1995年,心力交瘁的陈林将餐馆转让。

陈林至今对此非常遗憾,他说只要再坚持两三年,就可以迎来川菜的复苏。更重要的是,普通市民也真正开始掏钱下馆子了。(《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店主讲述改革开放》,2008年11月25日《京华时报》)

王海打假

1995年3月26日,王海首次出现在北京的隆福大厦,开始向假冒伪劣产品宣战。10月,王海进京尝试购假索赔,一周之内获赔8000元。

王海的出现,是因为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消费者被欺诈可获双倍赔偿。

王海乃山东一农民,每走一步,都有惊有险有败有胜。王海买假算不算生活消费需要?他算不算消费者?商家卖货无须验真,而王海一个人到哪去取那假证明呢?国有资产流失到王海兜里如何说得清?除此之外,王海打假的成果越大,越反衬出工商管理部门和消协机构的管制不力。所以后来有传说一位官员称,打假是组织的事,王海无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