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倡导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共建面向未来亚太伙伴关系
准确宣传阐释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各项部署
“正信互联网金融超市”昨日开业
注重质量 全面提升
全域城市化谱写上街新华章
河南保税牵手加拿大中华商会
“买全球、卖全球”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南海会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健全机制体制
完善整体设计
全域城市化谱写上街新华章
交通生态建设并进
增强城市承载力
编者按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郑州市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组团发展、产业集聚区支撑、统筹社区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更好地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

郑 研

因铝而建、因铝而兴,素有“中国铝都”之称的上街区,是郑州市6个市辖区中唯一的工业型城区,人均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历史原因,该区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和空间严重匮乏、生态和环境要素制约等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民增产增收困难等一系列“三农”问题也亟待解决。

近年来,上街区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顺应发展趋势和群众期盼,立足实际,把全域城市化确定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按照“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载体,大胆实践,持续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全域城市化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健全机制体制

完善整体设计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老问题,上街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突破口和重要着力点,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2006年,作为破题之举,启动实施南部山区5个贫困村整体扶贫搬迁;2010年,明确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由试点先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年底,进一步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由“城乡一体化”调整为“全域城市化”,标志着上街区全域城市化发展目标的正式确立。

理清思路,把握关键。首先是突出“全”字。认真把握全域城市化的科学内涵,布局全域规划、要素全盘集约、就业全员考虑、领导全力投入、群众全程参与,在思路上注重统筹,在发展上注重一体,在机制上注重互动,在进度上注重稳步,在效果上注重和谐。其次是突出“人”字。着眼于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人的城镇化”摆在首位。再次是突出“新”字。做到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涵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

全域统筹,规划先行。按照全域规划、全域开发的理念和“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先后高标准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形成了全面覆盖、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管理严格的规划体系。

系统安排,政策支撑。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2010—2015)》、《推进城乡一元化工作指导意见》、《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基本形成了全域城市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并专题汇编成工具书,相关干部人手一本,系统指导工作开展。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型城镇化办公室,定编定人,比郑州市统一部署提前将近两年。同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由区四个班子领导分包,急难险重任务实行区委常委牵头,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督导、观摩、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推进机制,形成常态化的高位推动态势。

建设新型社区

推进城乡融合

2004年,荥阳市峡窝镇整建制划归上街区,此举拓宽了区域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新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民增产增收困难等一系列“三农”问题。特别是峡窝镇南部山区由于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与仅仅十几公里开外的上街主城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6年,为了彻底改变南部山区5个省、市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上街区大胆做出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促致富”的总体思路,引入居易国际集团,采取“政府谋划引导、村民民主决策、市场机制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群众利益至上”的方式,分三期将5村1321户4629名村民整体搬迁至毗邻310国道、省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附近的新型社区,群众长期面临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发展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通过同步实施山区综合生态开发,大力发展山地运动、休闲度假等产业,有效带动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街区按照城市社区的建设标准和“六通八有两集中”的设施配套标准,对剩余村庄全部启动了征迁改造,并探索形成了商业开发型、产业集聚区带动型、村组自建型、保护性开发型等不同建设模式。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安置区建设全部启动,为实现全域城市化打下坚实基础。

交通生态建设并进

增强城市承载力

按照郑州都市区规划,上街区未来将纳入郑州市中心城区建设,意味着上街区将逐步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因此,推进全域城市化是郑州市对上街区发展定位的客观要求。

交通先行,基础配套。2010年以来,该区先后高标准修建城乡道路33条、长途客运站1座、社区公交站点62个,形成了“十纵十横、内外联通”的全域交通路网格局,路网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新型社区。新型社区水电气全部与城区主干并网,环卫保障统一纳入城市管理,实现了全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新建标准化幼儿园4所、标准化小学2所、托老服务站5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4处、残疾人教育托养中心1处。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安置区基本实现了上学、就医、出行、休闲、购物“10分钟生活圈”全覆盖,五云中心社区更是形成了“5分钟生活圈”,在一定程度上还优于中心城区。

生态优先,品位提升。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五云山综合生态开发,山区植被覆盖率由63.1%增长到86.3%,已成为上街区的重要城市名片;另一方面谋划建设了“五湖一河一库”生态水系工程,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水域面积3000亩。积极推进全域绿化,目前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1平方米,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标准的1.42倍。通过充分用足用活上街“山”、“水”、“空”资源,让群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生活更舒适,实现了生态环境由“短板”到“亮点”的转变。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