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绿城杂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人品和作品

侯发山

这个题目萦绕在我的心头很久了,一直没有动笔,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想着搞艺术的同道们都算是知识分子,不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起码应该知道人品和作品的关系,无须赘述。但是,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觉得还是有啰唆的必要,这才又有了诉诸笔端的行动。

自毛泽东同志在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72年后,国家最高领导人再一次召开文艺座谈会,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为了金钱,“制造”了一些充满了凶杀、仇恨、黄色之类的低俗作品,说作品算是抬举了,只能算是垃圾。这些玩意儿连作者自己也承认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看,不敢拿给自己的父母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文艺界”成了“娱乐圈”。更甚的是,个别文艺工作者连自己的孩子也管教不好,私生活混乱不堪,试想一下,他们不能独善其身,那么他们的作品还能对读者起到“教化作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震聋发聩。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他还说,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搞艺术的都知道,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求文艺工作者不能简简单单地去描述生活,要告诉读者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给读者方向,给读者希望,更何况在实际生活当中,本来就不乏“真、善、美”,本来就有正能量,为什么还去“创作”贻害读者身心健康的“废品”呢?居心何在?良心何在?

笔者认为,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有好的人品。人品和作品到底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不能仅仅用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人品和作品好比一把宝刀,作品是刀,人品是鞘,如果鞘出现了漏洞,刀也会锈迹斑斑,换言之,如果人品有缺陷,那么作品也一定不是好作品。再打个比喻,作品好比船,人品好比水,船再好,如果没有水,船就不能称其为船,只能算是一堆废物,更别说远航万里了。常言说,相由心生。这话虽是佛教的一句偈语,说的是相面学,同样也适用于作者和作品。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作者去精心地酝酿,用心地设计,细心地打磨,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心”!就是说在从“毛坯”到“成品”的过程中,需要作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素质、学识、智慧和修养。比如,一个作家在刻画人物时,如果心里充满了恶的念头,那么他刻画出来的人物也不会是善良的人,反之亦然,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文如其人”。

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先学会好好做人。有了好的人品,再精益求精地去创作,作品自然而然就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