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今昔贾鲁河
女儿的理想
记忆碎片
流光溢彩(摄影) 吴建国
《唐名家行草书字典》
雨愁
山间泉(国画) 温剑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今昔贾鲁河

朱永忠

贾鲁河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部,发源于新密市白寨的圣水峪和二七区的冰泉、暖泉、九娘庙泉,东北流经侯寨、西流湖,至北部老鸦陈折向东流,经柳林、姚桥,再经中牟的白沙、胡辛庄流入尉氏县,后经周口入沙颍河,再入淮河。全长255.8公里,郑州市境内长137公里。郑州境内的金水河、须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贾鲁支河、潮河、贾峪河、小清河都是它的支流。

贾鲁河,禹贡叫涌河,春秋时称为邲河。战国时期,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征集上万民夫,在黄河与圃田湖之间,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它从荥阳(古荥)北的广武山脚下开挖,引黄河水通索须,经中牟、开封折向南,即史称的鸿沟,是战国时期的一条重要水路。秦汉两朝郑州段称鸿沟为“浪荡渠”,至中牟称官渡水,又东流入至汴梁称阴沟。秦始皇利用此水道将江淮的粮食、贡物由江入淮,转道黄河再运咸阳。西汉平帝时黄河南奔冲汴。东汉明帝年间,命王景修治,自荥阳(古荥)以下分流,使黄河东北入海,汴河东南入泗再入淮。三国魏末晋初,汴水渐涸,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浚之,始有湍流奔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丁夫百万开之,起荥阳板渚(今荥阳汜水东北10公里)至淮千有余里,引黄河水通于汴,名曰通济渠,为隋大运河中段。并于河旁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柳,因名汴河,亦称汴水,又名汴堤柳,系老郑州八景之一,“汴河新柳”即源于此。宋代陕西诸路漕运,大都自黄河三门沿流入汴,东南漕运大都由淮泗沂流入汴,以达京师。明嘉靖《郑州志》:“汴河,在州北三十里”。元顺帝至正三至五年(1343—1345)连年大雨,河道漫溢,特别是四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两丈,北决白茅堤,又决金堤沿河诸县水患频仍,至正十二年(1351)命工部尚书贾鲁兼治河防使,治理水害,贾鲁根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的治河方案,集民夫15万人,亲自指挥,4月动工,7月疏通河道140多公里,8月堵塞决口,9月通航。大旱时期,他又首倡修浚鸿河道,取水灌田,人们以纪念贾鲁治河之功,就将汴河改称贾鲁河。清康熙《郑州志》:“汴河今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一直沿用至今。

1971年,郑州市为保障城市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动员全市人民兴建引黄入郑工程,经邙山三级提灌后,使黄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贾鲁河。经人工改造,南起海湾村,北至化工路,南北狭长约12华里,水面面积62.67万平方米,容水量10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定名西流湖,成为柿园水厂重要水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郑州市埋设地下管道,将黄河水直接引入柿园水厂。结束西流湖为郑州市大水缸使命。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将西流湖改造成公园,进行绿化、美化,增加游览设施,辟为人工风景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