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乌克兰月亮饺子
风趣的古代打油诗
入画 韩振兴 摄影
《皇太子妃劫持事件》
语言迷信
要核桃
黄河村探秘
许乃钊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村探秘

焦目祥

周末,几个文友驱车来到黄河探幽。当然,我们所抵达的不是那条闻名遐迩的母亲河,而是一个村落。与母亲河同名,是巧合还是什么,我并不知晓。黄河村坐落在皖南山区石台县七都镇境内,在距镇上十来里的东南方,七黟公路穿村而过,柏油马路宽阔平顺。抵达这里并非难事,所以“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俗语,在我们这就多了一层调侃的意味。

黄河当然有河,不仅不“黄”,而且是晶莹剔透、清澈无比,有一个情景交融的诗意名字,叫清溪河。这条河与“黄”却又沾亲带故,其一部分源头来自黄山市黟县的群山,万涧归宗流入黄山区的太平湖。“黄”来“黄”去,与“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你能说与“黄”无关么?

清溪河水甘纯清冽,宛如一条翡翠玉带环绕村舍。依山临河而建的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散落在茂竹修林中。山水相连,水阔山秀,峭壁耸峙,峰峦叠嶂,林木葱茏。古老而年轻的村落,犹如一幅泼墨山水长卷。“连峰环绕水成围,十室人家半掩扉。斜日儿童喧岸侧,争携网罟带鱼归。”这是清末诗人汪琴北对清溪河的咏赞。

此乃四县交界处,东望青阳、太平(黄山区),南连黟县群峰。独特的地理位置,通畅的黄金水道,成就了这儿“十里水铺”的名号。小溪口是清溪河昔日最繁华的码头,从这里坐船顺流而下,可到广阳(石台老县城)、泾县桃花潭,通过青弋江,抵达芜湖。所以,小溪口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饭店、茶馆、酒楼、客栈、货栈、杂货铺、得月楼等等,应有尽有,酒旗、店旗等招幡迎风而舞;人头攒动,各种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沿河的一边依势修建了廊亭,曲折回环,供商旅休憩观光,饱览秀丽的山水。村落周边有普济庵、祭坛、文昌庙、武昌庙等宏伟建筑,庄严肃穆,给古村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都说无徽不成镇,黄河村与徽州黟县一衣带水。有很多徽商在小溪口开贸易货栈,把茶叶、竹笋、木材、毛竹等山货通过水路运到芜湖等地,再从大码头贩来山里人所需要的布匹、雪花膏等物品,这叫“两头赚,不走单”。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很多商家又把货物倒腾到七都街上,从而造就了“小小石台县,大大七都村”的神话。

水道的繁华必然导致陆路的通达,陆路的通达带来水道的更加繁华,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小溪口的河道宽阔,阻断了人们翻山到焦坑去七都的近路。于是,当时的村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于康熙三十二年在村西头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如“长虹饮涧”,取名为“虹饮桥”。这座雄跨清溪河的大桥,古朴苍劲,藤蔓缠绕,光滑的青石板透着浓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掩映在垂柳、翠竹之中,这一切又与绿水形成倒影,是那么和谐,相映成趣。第一级台阶宽约8米,往上略窄,在桥顶部构成了长约9米、宽约7米的矩形,叫人叹为观止。

桥与山相接处,一块半截石碑靠山而立,碑文所记的大致意思是此桥因损坏于嘉庆元年(1796)重修的,刻有捐钱捐物的名录。不知道康熙年间的虹饮桥是被洪水冲毁的,还是因当时行人太多货物太重而踏坏的。但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这条古徽道是多么重要。

过桥就能翻越一座山到焦坑,听当地的老人讲,这座山岭上下五里,酷似玄月,于是人们就从这两层含义里各取一字组成岭名,称为五月岭。山道全是青石板铺就,依山势而设,或平缓或台阶。我们走走停停,踩着堆满了枯叶的古徽道,坎坷中感受着古徽商盛衰的足迹,想象着古人肩挑背驮的艰辛,真是感慨万分。

黄河村的历史是如此厚重,展示了古黄河人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站在岭头回望,现在的黄河村处处是漂亮的楼房,远处的清溪河碧波荡漾,现代的黄河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美好乡村”奔小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