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文史杂谈
知味
新书架
随笔
散文
lh526
lh542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乱穿衣年代

王太生

春天,我穿一件棉衣去拜访一个人。这件棉衣,是冬天过渡到春天的装束。初春时,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旧棉衣不能贸然脱掉,我穿着它,邀请朋友去南山看梅花。

中年男人的衣裳,在这个季节,是应该敞开的,既是冬装,又作春衣,显示一种保守和中立。

一个人,一年四季穿过的衣裳。在古代,夏天穿葛衫,冬天穿袍。冬春、夏秋,衣着披著杂陈,是所谓二八月乱穿衣。

穿过的衣裳上有泥渍、汗渍、菜渍和酒渍,还有一个人的气味。

文人都有自已的衣裳符号。张爱玲爱穿旗袍,旗袍衬托着一代才女的优雅和高贵。

民国文人刘文典喜欢穿长衫,长衫宽松而修长,穿长衫出门,像妇女穿裙子,扫地而行,看不到脚,又极易踩到裙边,只能轻迈莲步,轻轻走,缓缓行,走路的姿势有些滑稽。到了夏天,大师还喜欢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穿一件背心。

我认识的小城诗人老K,一年到头喜欢戴帽子。他说,如果不戴帽子,会觉得自己像裸体。

在唐朝,你会穿什么衣裳?有一天,我和朋友张哥讨论这问题。张哥掸掸身上的灰尘,说自己虽然开了家小厂,但也不把自己当什么老板,把汽车放在家里,且就洞庭赊月色,穿一件普通的青衫,骑一头毛驴,到银行去借钱。张哥对老婆可不敢马虎,他要请手艺最好的裁缝,做一件百鸟裙,将几种鸟羽捻成丝和线作面料,将老婆打扮得雍容华贵,毕竟从穷小子起,跟了他这么多年。

一年四季穿过的衣裳,我比较喜欢,“岁月绵长,衣裳薄”、“风冷衣裳脆”、“身上衣裳口中食”……这样的词句,有岁月包裹生命的紧缩、苍凉。

在古代,“上曰衣,下曰裳”,绿衣黄裳。衣裳和衣服,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衣服雅,衣裳俗;衣服硬,衣裳软;衣服官场,衣裳民间;衣服书面,衣裳口语;衣服修饰,衣裳妥帖。

牵挂一件衣裳,有时会想起去过的一个地方。某年,去一座海滨城市,穿一件半长风衣,我想站在海边乱石上,拍一张惊涛拍岸,临风竦竦的人生旅途照,哪知天气陡热,我又走得汗流浃背,就觉得那件风衣有些累赘,虽然后来那件风衣,被我不小心弄丢了。弄丢的衣裳,就像走散的朋友,偶尔我还会想起它和那个地方。

记得一件衣裳,会记得一件事。那年初冬,我从南京坐火车去济南,穿藏青色西服。我和堂妹去城外看黄河,冽冽风中,就觉得冷了。至今想来,这大概是我到现在,唯一穿错的衣裳。

衣裳,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悠闲,忙碌;清瘦,丰盈。

一个人不会在冬天想起夏天穿过的衣裳,也不会在夏天想到冬天穿过的衣裳,更不会想到一年四季穿过的衣裳。倘若冬天穿夏衣,或者夏天穿冬衣,季节颠倒,那大概只在油彩厚重、水袖缤纷的戏里。

乱穿衣年代,有时会衍生出许多事情的“像”与“不像”。单从一年四季穿过的衣裳来考量,有的人,是个文人,但他衣裳随便,穿着任性,“不像”一个文人;有的人,不是老板,但他脖子上挂一粗大金链,反倒“像”个老板。

一个人在年轻时,是比较看重行头的,也就是说看重衣裳。到了中年,衣裳的颜色就只剩下黑、白、灰,就像一年四季,走过繁华盛世,到了秋天,就只剩下这一个人的黑白山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