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味茨菰 周 礼 第一次听说茨菰是在张潮的《江南行》中:“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那时虽然很喜欢这首诗,但并不知道茨菰为何物,更别说品尝了。后来读了一些书,知识面宽了,方才明白,原来茨菰又叫慈姑、荸荠、燕尾草、白地栗等,是一种淡水植物,遍布全国各地,叶似箭头,也像燕子的尾巴,其茎呈球状,大者如杏,小者如粟,可食用,且美味。 据《本草纲目》载:“茨菰一般生于浅水中,人亦种之。三月生苗,霜后叶掐,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涩戟人咽也。”茨菰去皮后呈黄白色,肉质坚实,风味独特,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茨菰不易变质,适合长期保存,所以古时候又被人们称为“救荒本草”。记得在六七十年代,茨菰烧肉乃是农村的一道招牌菜,但凡逢年过节,或其他重要的日子,大家总会用这道菜来招待客人。而如今,虽然茨菰显得不那么珍贵了,但依然是老百姓钟爱的菜蔬之一。 茨菰的做法通常有三种,即:爆炒、红烧、煮汤。爆炒的茨菰吃起来酥脆可口,满嘴溢香;红烧的茨菰吃起来感觉粉嫩滑腻,有一点像芋头,细细品尝,还微微有些甘苦;而茨菰汤则香气馥郁,爽滑滋润,别有一番滋味。不过,无论哪种做法,都不能将茨菰做成素菜,因为茨菰本身含有一种苦涩的物质,如若与其他素菜混合,只会增加它的苦涩之味,从而吃起来令人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茨菰与肉一起混合,在制作的过程中,茨菰会自然地吸收肉食中的油脂,并与那种苦涩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使茨菰愈加美味可口。 在用茨菰做成的美肴中,可能当数拔丝山茨菰最为著名,其做法是:先将茨菰的皮去干净,然后切成块状备用。接着用鸡蛋清和淀粉调制芡糊,将茨菰放入糊中,逐块蘸上干淀粉后待用。随后,将茨菰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油锅仍用小火保温。与此同时,在另一口锅内加入少量的香油、白糖及清水,用文火熬至糖水将要拔出丝时,迅速将茨菰投入原保温油锅内再炸一会儿,随即捞起,倒入熬糖水的锅内,并快速地翻拌,边翻拌边均匀地撒上芝麻。就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拔丝山茨菰就做成了。 茨菰性味甘平,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质所需的微量元素,并且具有达肾气、健脾胃、润皮毛等功效,是一种难得的无公害绿色保健珍品。冬季及初春时节,是茨菰大量上市之时,也是茨菰最鲜美之时,大家空闲时,何不抽点时间,做一道美味的茨菰来慰劳自己和家人呢?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