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郑邑旧事
商都钟鼓
知味
绿城杂俎
散文
lh5335
lh55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城杂俎

闲话牙行

孙青瑜

牙行,是我国古代经营中介业务的机构,其组成人员称牙人,又叫牙侩、经济等称呼。“牙行代客买卖货物,埠头代人雇船雇夫”。于是就有了“买卖要牙,装载要埠”之说,它的主要职能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评定货物价格及质量,司衡商品斤两,判断银水成色,防止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并对买卖双方负责。所以《商贾便览》中明确劝告商家:“倘省牙用自雇舡只,人面生疏,歹人得以行事。”也就是说,千万别为省俩小钱,遇到了坏人。民间也有说法:“买货无牙,称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可见牙行这个交宜的中转站,在评估物价和辨别真伪上,值得商户们赋予足够的信任。

牙行,在我们那一带简称为“行”,小到鸡行、鸭行、粮行、骡马行;大到货栈和埠头,穿行百行,活跃于民间。正是因为渗透点多,明清两代政府不得不对它出台一个专门的制度,叫牙行制度。牙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领帖牙行,也就是“官牙”;第二种无帖牙行,属于无证经营的私牙。对于官牙,自牙行制度出台后,便有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开设牙行之前必须由地方官查明是否“身家殷实”,再由同行一人担保,出具证明其为殷实良民的“甘结”,然后上报布政司,由布政司发给牙帖,才能开张营业。

牙行的牙侩们挣的是跑腿钱,吃的是嘴皮子饭,说成一桩生意提成大概是百分之二左右,一只鸡如果十块钱,牙人只能得到五毛钱。正如流传于坊间的顺口溜:“东西货物客挣掮,脚底生涯走露天,东手接来西手卖,个中扣佣几分钱。”这来自民间的顺口溜就生动地描述了牙侩的生活情景。

很多资料上说牙行消失了,实际上,它一直活跃于民间,并没有真正中断过,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政策的原因,大型的牙行并不多见了,而小的牙行却满街都是。记得小时候,老家古镇上就有不少的“行”,北街是牲口行,南街是鱼行,东街是鸡行,十字路口还有粮行。开行者多是半百以上的老人,靠着是街面上的人,占一块利地,用麻绳圈起来,示意乡下的菜农:这块地有主了,请另找地盘。那些乡下的菜农一般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开行的老者一般都不慌,早集上来之前,手拈一杆秤慢悠悠地就上街了,忙活到散集,大钱没有,最多也就挣个一天的菜钱。

小买小卖看不出人心,发挥的都是正能量。可一旦牙行发展壮大了,资金需要牙行从中转接时,往往容易出事。我们从历代的政策也可以看出,定是牙侩拐骗商户、卷款而逃的案例已经多到不立法不行的地步了,才立法管束的。无独有偶,近年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大的牙行也开始死灰复燃,活跃于百行百业。当然,活跃的同时,新闻上也不断蹦出商户围堵牙行的镜头,说是牙侩卷款而逃,害得他们血本无归,有哭鼻子的,有骂娘砸门的。本来牙行是为了防止受骗应运而生的中介,却又逃不了另一个利欲熏心的怪圈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