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新郑人的《乡愁》出版发行
乐天文学院
风景这边独好
南桥风雪
嫘 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徐洪磊(南京诚明书院院长)

儒家文化是关于“人”的学问,旨在培养有正直品格、健全人格、仁义礼智信的好人,能指导人们合理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应当为一切学问之基。

儒家文化是“仁学”,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思想对今天的人类依然具有最高标准的指导意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会,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的议案获得一致通过,其重要的观点是:在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需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包容共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可以为任何党派、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所接受。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中,很多的苦难很多的痛苦、挫折、失败,不是事物的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际关系巨大的摩擦造成的。儒家揭示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伦常大道”,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上下级、朋友等关系,每种关系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循本分,敦伦尽分,自然就减少了很多人际关系摩擦,促进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尤其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包容万物”这些价值观,今天不仅对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对全人类都依然有着崇高的指导意义。

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处境越危险。高科技虽然便利了生活,但永远解决不了人心的贪婪与地球有限的物质供应之间的矛盾。高科技能解决物理的问题,但永远解决不了心理、情理的问题。中华文化强调“厚德载物”。失去了道德的根基,人类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成就也将痛苦不堪。如果我们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美德,今天社会的很多乱象都会自动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经典的力量。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智慧圆满的圣贤之智慧结晶,揭示了万世不易的宇宙人生的永恒规律——道,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中华文化认为:“道”乃宇宙人生之规律,虽无形无声,但主宰万物。文以载道,道在经典,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靠经典。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微言大义,言简意赅,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读诵经典,开启智慧,使我们如同站在圣贤的肩膀上放眼看世界,少走弯路,趋吉避凶,稳健高效地达到成功,实现人生的幸福圆满。宋初宰相赵普曰“半部论语治天下”,诚如斯言。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有经典的传承。犹太民族是当今世界被公认的优秀民族,仅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却占据了诺贝尔奖的32%。原因之一是犹太人从童蒙时期就熟读《圣经·旧约》,终生依教奉行,并以此奠定了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经有助于一个人从小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经典犹如灯塔,为人生指引航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智慧卓绝的圣贤,创作出了灿若繁星的经典。全世界二十几个古老文明都消亡了,唯有中华文明一脉仅存,经典是保证中华文明存续的重要载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