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这个社会会更好吗
王蒙哲思录》
食药兼用益母草
城市的暖
爷爷的故事
等闲弄茶壶
奖少了 心静了
qhq5519
qhq552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奖少了 心静了

陈鲁民

近日,我和北京一个著名作家聊天。谈到文化部将削减百分之六十文艺评奖的消息,他由衷地表示赞许,说这可是个大好事,抓到点子上了。这些年来文艺评奖太滥、太多,他每年至少有两三个月在忙活这个事,不是自己参评,就是当评委,不是托人情,就是还人情。结果是时间耽误了,思路打断了,心始终静不下来,大大影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而且风气也弄坏了,一些人为了得奖请客送礼,拉拉扯扯,变得很庸俗。这下子好了,奖少了,心静了,神安了,风也正了。

他说的是大实话,我也颇有同感。这几年,我曾参加过多次文学评奖,偶尔也当过评委,几乎每次评奖都要出些问题,常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些人得奖后,趾高气扬,到处炫耀,请客还人情,影响很坏,被认为不够水准,或被指有跑奖嫌疑;一些“落榜者”则愤愤不平,表示不满,说是有暗箱操作,得奖作品名不副实;旁观者也七嘴八舌,褒贬不一,煞是热闹。有时,一次文艺评奖的“余震”可持续好几年。当然,也不能说每次评奖都不公正,都有猫腻,但确实有些评奖影响了团结,败坏了风气,留下种种后遗症,对于文艺事业的发展弊大于利。本来,设文艺奖的目的是表彰优秀文化人,推出精品佳作。但若设得过多、过滥,质量无法保障,评比有失公正,那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反倒会影响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谁都知道,搞文艺创作需要静心和素心,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苦心孤诣,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如果左一个奖,右一个奖,名声又响,奖金又高,搅得人心神不定,浮躁不安,哪还有心思去精雕细琢,哪还有时间去提高升华,精品的问世自然是难上加难。钱钟书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搞学问需要素心,搞文艺也需要素心,所谓素心,清代大儒纪晓岚形容是“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静心加上素心再加上精心,才是学问成功之道,也是艺术成功之道。因而,少一点杂七杂八的评奖,少一点名缰利锁的诱惑,让文艺工作者们静下心来,秉持素心,全神贯注地去搞艺术创作,就是对文学艺术家最大爱护,也是对文艺事业的最有力支持。

世间万事万物,大抵都逃不脱“一多就滥”的规律,文艺评奖也是如此,不论设奖时的初心何其高尚,立意何其雅致,一旦失于管控,引导不力,弄不好就成了一些人呼风唤雨的名利场,神圣的奖项也成了私下交易的不洁之物。事实证明,这还真的不是危言耸听,从时下已披露出来的内幕来看,在文艺评奖中,请客送礼者有之,拉选票者有之,暗箱操作者有之,搞潜规则者有之,结果是有些水平明显低下的作品高居榜首,而有些优秀的作品却名落孙山,种种乱象不一而足,诚如德国诗人海涅云:“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那么,针锋相对,削减过多过滥又效果不佳的评奖,集中精力管控好精选保留的评奖,肯定能大大减少文艺界不正之风的市场,不给那些心术不端者留下长袖善舞的舞台,善莫大焉。

奖少了,心静了,神安了,风正了,精品佳作的问世也就不远了。说到底,评奖只是文艺工作的一个花絮,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忘记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对于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来说,有奖更好,没奖也不影响生活。因而,对于文艺奖还是要保持这样一个态度为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