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行走的家园》
《于无声处》:接地气的谍战剧
母子情 张明云 摄影
“桃园时代”
拔丝馒头
秦桧是如何沦为卖国贼的
嫘祖祠
秋实(国画) 刘建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桃园时代”

王道清

不少人也许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是五柳先生弃官归隐后所憧憬的经过他那生花之笔而绘制的唯美的“桃园”生活的美好画卷。有人称之谓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

我爱读陶先生的《桃花源记》,因为她把我带到了童年时代的美好的农村,与我儿时的深刻记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家居住在中原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四面环山,春天山花烂漫;秋天野果满山。村东村西各有一条小溪蜿蜒而从容地绕村流过,历经九曲十八弯之后,最终静静地汇入淮河。故乡的小河,清湛湛的河水冲击着一川鹅卵石,发出叮咚叮咚的乐音,令人赏心悦目。在这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度过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啊!

那时的农村生活是慢节奏,村民们从容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乎自然,日月更迭,连绵往复。农民生活不似现代城市那样急促紧迫,而是有张有弛。最忙的季节是抢收抢种的三夏,正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所咏叹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秋日里杂活多,从收到种,扯扯拉拉延续三个多月。从收麦到种麦,夏、秋两季大体是五个月,这是农忙季节,从种麦到来年割麦,这半年之中基本上是闲月。在风调雨顺的太平年景的“农闲”季节,农民的日子是最美好的,令人羡慕的。一冬一春,各村络绎不绝地轮流唱“社戏”,东村唱罢西村唱,南村唱过,去北乡。前三皇后五代的古代文明由戏曲传承。在月白见清之夜的村头巷尾及农家四合院中,老年人向晚辈儿孙们讲故事,多半是东周列国、西游记、隋唐演义等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月亮西沉,甚至半夜仍不愿离去。第二天晚上孩童们缠着老人继续讲述那似乎永远讲不完听不厌的故事。这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家乡的许多男性农民特别爱“唱路戏”。他们荷锄归来,或串亲访友,或上街赶集,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喊几声“越调”,哼几句“二黄”,或唱几句“梆子”。众语云:“粗越调,细二黄,论听还是梆子腔。”梆子即豫剧,这是中原人民的最爱啊!而我故乡的父老乡亲爱之更甚。

中原的民俗文化特别厚重,除了上述的农村社戏之外,逢年过节,或每逢红白喜事,往往说“坠子”,弹“三弦”,唱“乱台”,五花八门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艺花样翻新,脍炙人口,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农村非常重视绿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时的夏日故乡,整个村子像一团浓密的绿云环抱着家家农舍。杜甫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正是我儿时家乡生态的写照。这些绿树,除了那些高大的乔木外,更多的则是果树。桃、杏、梨、枣、柿子、樱桃、李子样样都有。一年四季瓜果不断,邻里和睦,亲密无间。张家的桃子熟了,送给东邻;李家的枣红了,摘下鲜果送给西舍;王家的樱桃熟了,请大伙一同品尝……这些树果不是卖的,而是家用及馈赠乡邻与亲朋的,自给自足,其乐融融。果子给予乡亲们以香甜,也给予乡亲们以深情厚谊。浓浓的人间真情,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情义无价”的真谛。那时不懂这个成语的涵义,今天懂了,才更加感到她的弥足珍贵!

啊!桃园时代的故乡啊,日子是甜美的,民风是淳朴的,社会是和谐的。那段美好的岁月实在令人难忘,让人永远怀念。她牢牢地定格在我童年时代的纯真的记忆里……

远去了,我那可爱的故乡的“桃园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