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新书架
文苑撷英
绿城杂俎
散文
中州民俗
lh5574
lh558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古村井话

卞 卡

据村里大姓人家现存残缺不全的族谱记载,我那个村子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知哪朝哪代的哪一年,黄河泛滥时,在村里留下几个深深浅浅的池塘。村子比较大,因池塘阻隔,把村子分成了五片,彼此由大路和曲曲弯弯的小路连接着。

村民分散而居,每片都要掘饮水的井,人口多的有两眼,人口少的有一眼,全村水井共八眼;村子很古老,水井自然也很古老。

村子在黄河古道里,地下水位高,而村里地势却低。为防止雨水或污水流入井内,每眼井都砌有三尺多高的井台。即便这样,八眼水井中,有五眼的水是甜的,三眼中的水带有咸味,喝着有点涩。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那几个池塘里的水都是死水,落尘、枯叶、水藻的沉淀,污水、雨水的流入,村民放养鹅鸭,等等,使塘水受到了污染。污染的水通过地下泉脉,如果融入井里,井水自然就会带有咸味,有点发涩。往前推不知多少年,乡亲们不懂科学,甚至不相信科学,认为水甜或咸涩是“龙王”的有意安排。“龙王”是管水的,管天上的水,管地下的水,当然也管着井里的水。于是,就在每眼井旁盖了一间小屋,谓之“龙王”庙,并用黄纸写了“供奉龙王之尊位”的牌子,竖在小屋内,前面放着香炉,逢初一十五或年节,就有人到那里烧香磕头,祈祷甜水永远甜,咸涩的水能慢慢变甜。然而,无情的事实是,咸涩的水不但没能变甜,随着污染的加重,咸涩的味道反而更厉害了。

实事求是地讲,村民对保护井水的纯净还是蛮用心的。我家所在的那一片住户较少,只有一眼水井,在我记忆中,每年都要淘一次,对井底的污泥进行清理。淘井多放在收秋种麦之后。淘井前,由长者通知各家各户,将自家的水缸挑满水,各家分摊钱或粮食,买香火,买鞭炮,割肉,灌酒,同时准备好锣鼓。一切就绪,挑选的几个精壮小伙,便到小屋里焚香摆供,依次向“龙王”跪拜,口里还念念有词,祈祷“龙王”保佑,使淘井顺心如意。

摆了供,焚过香,磕罢头,鞭炮响过,锣鼓停歇,淘井正式开始。因时在中秋之后,天有点凉了,光着膀子的小伙,每人先喝几口酒,再用酒搓过前心后背。先连续汲水,当井水落至没膝深时,他们便轮流下到井里,清理杂物,挖井底的污泥。大约七八个时辰,淘井结束,随之“封井”,三天之内谁也不准到井里挑水,让井水慢慢复原,且更加丰沛,经过沉淀,使新涌出的水更清澈,更甜。

为了犒劳淘井的人,仍由长者安排,让几个擅长做菜的女人,从上午就开始忙活。她们各亮手艺,“封井”之后,几桌酒菜已备好,参与淘井的人,一个个兴致勃勃,入席后,第一杯酒敬“龙王”,第二杯酒敬长者,之后就开怀畅饮,酒过几巡,便划拳猜枚,输者不服,赢者兴致更高,都喝得脸红脖子粗,有的甚至醉意朦胧,在自家女人搀扶下,趔趔趄趄地往家走……

在乡亲们心目中,水井是神圣的,任谁都不能亵渎。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年初春,一个年轻女子因家庭矛盾,心里憋屈,一时排解不开,竟然跳井了。有人看见后,大声吆喝,众人连忙跑向井台,把她捞了上来。因为穿着棉衣,又救得及时,她没有沉入井底,虽然喝了不少水,却没被淹死。按常理说,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一个轻生而跳井的女人,理应得到同情与怜悯。可是,面对浑身湿透、面色苍白的她,在场的人除了抱怨,都投以愤怒的目光。她吐了好多水,接着大哭了一场。事后,她有点后悔,一连三天都去给小屋里的“龙王”烧香磕头,以示谢罪。她还由婆婆领着,挨家挨户赔不是,请求大家原谅。因为她跳井,污染了井水,长者当即发话:淘井!一是用新水置换泡过女人身子的水,二是驱散因那女子跳井而带来的晦气。那次淘井没举行任何仪式,大家闷声憋气地忙活了差不多一天。

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显而易见,沧桑岁月里,古井也在历史辙印里聚焦与嬗变。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理念和思维已不同往昔,就饮水而言,具体到我那个村子,先是各家各户在自家院子里打了压水井,利用活塞上下抽动原理,把地下水抽出来;再往后,又用土法将水引到厨房里,还乐呵呵地称是“土造”自来水。鉴于此,村里几眼古井的价值渐次式微,甚至被淡忘乃至废弃。

关于古井,我敢说,在我村七百多年历史长河中,不知滋养与润泽了多少代人,其兴衰存亡,可圈可点的旧事可谓多多。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是一种记忆符号,是交响乐曲谱上的一个节拍,历史册页里缀满眷恋与乡愁,而文字作为载体,则能使其绵延久远。我曾想,再过一些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一个个农村以簇新面貌出现的时候,有关古井的旧事,或许能带给人们一点遐思与畅想,甚至一抹悠悠的乡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