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夏粮收购工作有序开展
“巩义菜篮子网”开通运营
南阳麦客中牟抛锚
农机服务队伸援手
老企业有“新招儿”
新密交警抓获肇事司机
巩义组织防汛演练
刘记钢勺:风雨传承二百年
送政策下乡
发补贴上门
黄帝故里被确定为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新郑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记钢勺:风雨传承二百年
锻打好的刘记钢勺
刘根保展示制作钢勺技艺

本报记者 高 凯 通讯员 王保建 刘明甫 文/图

提起新郑八千乡丁庄村的刘记钢勺,方圆百十里无人不晓,更令人惊讶的是刘记钢勺存续200多年不倒,至今仍畅销全国,还挤进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项目……昨日,为目睹传奇的刘记钢勺,记者专程采访了其传承人刘根保。

昨日上午,正在地里干活的刘根保得知记者一行人的来意后,连忙赶回家,且不顾满头大汗,就把十多种钢勺制品往院子里整齐地摆开。年逾花甲的他告诉记者,打钢勺是祖传的,他和两个弟弟自幼就跟父亲和二叔学手艺。当时日子难,打钢勺、卖钢勺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

刻意地去回忆学艺后起步创业的困苦,言语木讷的刘根保语气明显有些激动,他说,那个时候,你无法想象的是三四厘米厚的铁块,两三个人硬是用手工开,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不过,付出总有回报,踏实肯干的刘根保最终咬着牙把一把又一把亮闪闪的钢勺变成了孩子的学费,还翻新了宽敞的农家小院。

刘记钢勺到刘根保这里包含着八代人不懈的创新和技术改良,并且在民间积累了大量口碑。新郑市原文化馆馆长王建民说:“刘记钢勺的锻打技艺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传承二百多年。最初,刘氏家族钢勺锻打技术优势并不明显,因为用的是普通枣核铁,杂质多,且容易惊口;后来,经改进后,使用铜焊惊口,并在探索实践中引入空气锤等,使刘记钢勺的锻打技术日渐成熟臻美。”

对于刘记钢勺这一品牌的传承,王建民也有一些研究,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刘家铁匠铺门前曾挂有“刘记中和永钢勺老店”的金字招牌;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七代传人刘子美的带领下,刘氏成员加入新郑县铁业社,广收徒,精传艺,产销两旺。不过,在“文革”期间,刘记钢勺曾一度停业改行。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到来,刘家第八代传人刘俊升及外姓徒弟们又开始生炉打勺,至此,刘记钢勺锻打技艺才得以重新回归社会。

“刘记钢勺制作最兴盛时,连周边的双楼、蛮陈等村也受到影响,并出现了一批家庭式钢勺加工作坊。”刘根保对王建民关于刘记钢勺的“历史演讲”表示认同,他说,一直以来,刘记钢勺都是新郑钢勺业界的龙头老大,因为它有历史底蕴,且在民间拥有“粉丝”。

“家无存货、畅销全国”也是刘记钢勺发展史上的“骄傲记录”。为什么拥有如此好的销量?据新郑市文化馆相关资料记载:刘记钢勺除“汤勺掺钢、漏勺掺铜”这一独门绝技外,还被称为“十优”产品:一站立不倒,二挎锅不滑,三勺边如刀,四清锅如洗,五椒粒不漏,六沥油干净,七面不沾菜,八盛不渍汤,九用不掸头,十把不折裂。这其中,勺柄和荷叶状、乌亮照人的勺头稳稳站立不倒,至今仍被广大用户交口称赞。

如此精美且充满“神奇”的钢勺是如何锻打出来?据介绍,这种手工钢勺主要是选用了优质钢材,并经热处理制成毛坯,再采用冷锻技术,精打细锻。目前,在现代工艺的配合下,一个人一天平均能打五六十把。此外,刘记钢勺在不断升级锻打技术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创新品种,现在已从当初的钢勺、漏勺扩展到水瓢、豆腐刀、豆腐脑舀子、包子铲等10多个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