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纪念《郑州日报》创刊66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动世人
大院精神身边发酵
邻里情深
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情动世人
大院精神身边发酵

情动世人

大院精神身边发酵

本报记者 王思俊

2015年2月27日,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由《郑州日报》持续深入报道的陇海大院爱心群体,登上了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摄影机、照相机、手机一起闪光,将这幸福瞬间定格。把平凡的日子过出光彩,这一刻,光荣属于郑州陇海大院,属于每一个河南人。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继续,郑州报业集团“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报道也在继续……

爱心路上无止境

爱心路上,永无止境,温暖报道,没有终点,2月28日,郑州报业集团组织骨干记者走进大院,学习、挖掘陇海大院精神,力求把更鲜活更生动的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让“邻里互助、扶危济困”的“大院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平凡生活中的大爱感染更多的人。随后,郑州报业集团旗下《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新媒体矩阵,同步推出“寻找更多‘陇海大院’,发现更多身边感动”专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起感受“身边好人”的力量。

郑州陇海大院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缘于39年的爱心坚守,39年的真情接力,让真善美持续彰显和传播。像这样的爱心故事,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常常上演,对他们更好的发掘和报道,成为《郑州日报》凸显媒体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载体。

2月28日前后,《郑州日报》相继推出《陇海大院感动中国》《弘扬陇海大院精神,让爱满绿城》《爱在幸福路5号院延伸》等主打文章在重要版面刊发,在绿城刮起一阵阵强劲的春风,暖意融融,温馨无比,掀起新一轮的“冲击波”,扣人心弦、震撼人心。

同时,《郑州日报》“寻找更多‘陇海大院’发现更多身边感动”专栏正式拉开帷幕,更多的爱心事迹不断涌现,经本报记者的报道,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老妈妈服务队活跃社区十九载》《义务接老人就诊,爱心的哥接力报名》《大爱郑州,薪火相传》《“爱心粥屋”坚持免费供早餐》《一家三代活雷锋》《爱心小院暖意浓》《接力资助困难旅客不断档》《社区爱心接力十五载,点燃脑瘫母亲生活希望》《23年接力照顾智障居民》《荥阳农民王西广:黄河岸边“救人专业户”》《街头“托举哥”托起线缆保畅通》《罹患癌症,她依然撑起一个家》等文章,在市民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身边的正能量点赞。

感动就在身边

用心灵去感悟,用双眸去观察,爱就在身边。它就像一束光亮,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在这些典型报道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她:50多岁的大妈王淑芬,联合10多名志愿者开办了一家“爱心粥屋”。志愿者积极参与,传递真情。自“爱心粥屋”去年6月底开业以来,免费早餐从未间断,每天一大早,坐落在城东路和商城路附近的“爱心粥屋”就早早开门,为街头流浪人员、环卫工人和低收入家庭人员等100多人奉上温馨早餐,默默坚持,风雨无阻。当“爱心粥屋”的故事在《郑州日报》发表后,新华社、中新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级媒体纷纷响应报道,又一个爱心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传扬。

美丽并不遥远,感动就在身边。在管城区南关办事处烟厂后街30号院,今年57岁的李西俊,是先天性脑瘫患者,为了能让她得到长期照顾,15年的时间里,虽然社区主任换了六轮,但爱心接力棒一直在传递,先后参与救助的志愿者1200多人次。15名党员还自发组建了“党员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来延续这份情意。

传播郑州好声音

城市在变,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变。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有那么一双手,一个微笑,给困境中的你带来感动,或许他们的事迹不曾轰轰烈烈,但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寻常生活,《郑州日报》把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继续书写温暖向上向善的文章,与广大读者一起感受“身边好人”的力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