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纪念《郑州日报》创刊66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动世人
大院精神身边发酵
邻里情深
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邻里情深
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邻里情深

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本报记者 安群英

2015年2月27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来自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不离不弃谱写邻里深情

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是《郑州日报》重磅推出的第一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也是郑州报业集团推出的第四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此前,由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郑州晚报》推出的“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舍生取义的飞行员李剑英、最美乡村教师李灵分别当选——2005年度、2007年度和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郑州陇海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而今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大院,走上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是缘于这里居住着一个名叫高新海的居民,他和他身边众多好战友、好邻居用39年的爱心坚守谱写出一曲邻里之间守望互助的赞歌。

今年64岁的高新海历经了人生诸多磨难:1976年在沟赵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最终也离他而去;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他孤零零一人。

从高新海患病之时起,高新海身边的朋友、邻居自发形成一个爱心群体,陪伴他从少年到白头,不离不弃。青年时期,他们陪伴高新海天南地北四处求医;中年时期,小伙伴因为上学、工作等原因搬出大院,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大院第二代居民和新搬进大院的邻居又自觉担负起照顾高新海的义务。

郑州市民对陇海大院并不陌生。这个充满温情和温暖的故事,在市民日常闲叙中,在省会媒体的日常报道中,一再被温暖讲述。《郑州日报》对这个故事的深度发掘更是让陇海大院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走上更大的传播平台。

大院故事温暖全国

2008年,《郑州日报》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活动中耳闻目睹了陇海大院的爱心故事,多次的深入采访更是发现了蕴涵于此的巨大新闻价值。

《郑州日报》随即成立报道组,以消息、通讯、视觉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呈现这个好故事,在《郑州日报》系列报道推出不久,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郑旺盛走进大院,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阳光的声音》,文章在《郑州日报》副刊版连载。2014年5月,以陇海大院爱心故事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公映。

2014年,陇海大院因为征迁改造,高新海暂时搬到幸福路5号院居住。虽然迁新居,老邻居不散,新伙伴又来。新加入的“帮帮团”的郑州市知青合唱团成员,约定每周六下午相聚在高新海的新家,爱心,在幸福路5号院延续……

《郑州日报》对陇海大院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荣膺“感动中原十大爱心群体”称号。自此以后,陇海大院多次获得大奖:2010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年获评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成为“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4年受颁感动中原奖、登上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感动中国领奖台……

对于陇海大院爱心故事的报道,也让记者与陇海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一起走过,亲切得像一家人。进京录制颁奖盛典,央视给予20个现场录制名额,大院邻居一致决定:最后一个名额留给记者!他们说,从2008年报道陇海大院,他们已经把记者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希望记者陪伴他们一路进京,见证陇海大院的幸福时刻。

爱心接力没有终点

陇海大院感动中国之后,郑州报业集团推出了13个版的新闻特刊,收到广泛关注和好评。2月28日,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团来到高新海居住的幸福路5号院,开展“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春走基层”活动。

3月5日,青年志愿者到幸福路5号院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温暖爱心接力”青春志愿服务活动。3月5日,洛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成员专程来到“陇海大院”交流雷锋精神,这种和谐友爱的精神继续感染着更多的人。

大院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它带给人们的感动还在继续。而《郑州日报》对陇海大院的报道,也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新闻马拉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