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知味
规律
新书架
文化漫步
名人轶事
随笔
lh56125
lh567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人轶事

陈寅恪与吴宓

任崇岳

吴宓与陈寅恪是莫逆之交,两人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经常切磋学问,吴宓就佩服陈的知识渊博。192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委托吴宓负责国学研究院的筹备工作,要求他按照哈佛模式培养人才。当时胡适推荐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为国学院导师,吴宓便向曹云祥推荐了仍在国外尚未归来的陈寅恪,但未获批准。梁启超就职后继续推荐陈寅恪,说他博学,无人企及,曹云祥才答应。陈、吴二人得以在清华园聚首。从此,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四大导师之名震烁古今。

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任教广州中山大学,吴宓任教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天各一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两人均是挨整对象。1961年吴宓从重庆千里迢迢到广州看望已暌违多年的挚友陈寅恪。陈寅恪欣喜不已,回信告诉他应乘坐车次及赴穗后乘车路线,甚至叮嘱他广州夜间很凉,要多带点衣服。这年陈寅恪72岁,吴宓68岁。阔别多年,这次在广州聚首,两人不禁有“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的感慨。谈及当年在清华园、西南联大的往事,无限怀念;谈及当前的处境,两人唏嘘不已,吴宓在广州只逗留5日,临行时,陈寅恪怕老友路费不宽裕,又硬塞给吴宓一些钱。陈寅恪在依依不舍分袂之际,有两首诗赠吴宓,其一是:

五羊重见九回肠,虽住罗浮别有乡。

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剩颂红妆。

诗中五羊、罗浮皆指广州。传说有五个仙人乘五色羊来广州,故名五羊城。罗浮山在增城县,风景极佳,今属广州市管辖。老友相见,悲喜交集,肠一日而九回,虽住在广州(罗浮),但那是客居,故乡在别处。寅恪先生对自己在中山大学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愤懑不平。后两句则说,虽在中大任教,但不受信任,当政者屡屡白眼相加,自由探讨学术已不可能,只能写女子柳如是之事了。读之令人凄惨!

另外一首诗是:

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沈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

这首诗明白如话,却又韵味无穷。前两句说老友不辞蜀道艰难,前来看望,相逢握手,真是五味杂陈,不觉泪如雨下。后两句说暮年相聚,实非易事。灞桥折柳,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特别是“应作生离死别看”一句,一语成谶,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品味此诗,真使人黯然伤神!。

1971年,屡遭批斗,腿已残废的吴宓仍系念着老友陈寅恪,不知生死如何,大有“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的悲凉。他冒着巨大风险,写信给中山大学革委会,打听陈寅恪的下落。其中云:“此间宓及陈寅恪先生之朋友、学生多人对先生十分关怀、系念,欲知其确切消息,并欲与其夫人唐雅莹女士通信,详询一切。”信如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吴宓远在山水迢递的重庆,哪里知道两年前陈寅恪已被迫害致死,早登鬼箓!写此文后7年,即“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晚景凄凉的吴宓也在陕西老家黯然辞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