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
从“反击”到“接受”
在网友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逢陈必反。陈凯歌三年磨一剑的奇幻武侠片《道士下山》上映以后,很快收获了一大批“反面”评论。不过,《道士下山》后的陈凯歌,已经不是当年《无极》时愤怒还击的他。在近日电影《道士下山》的郑州主创见面会上,面对记者对他关于电影票房和观众评价两极分化看法的提问,他的回答坦然许多。
“这几天我一直在路上走,我觉得就像我过去一直在说的那样,在今天的社会,去拍一个电影,不是单纯追求一个数字,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跟观众尽可能地直接交流,为什么前天晚上我一连跑6家影院,今天还要再跑5个?是因为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重要。”陈凯歌说,他就想特别真诚地23去拍一部电影,也非常真诚地倾听看过电影后观众的理解,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为它会在下部电影里对自己有所帮助,“我会明白哪些是观众可以接受的,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其实,在电影《道士下山》创作之初,陈凯歌就承认将这部个人化的小说转换成大众可以接受的电影作品很有难度,因为徐皓峰的个人写作乐趣远大于使《道士下山》这本书成为畅销书的愿望,但他“做电影一向冲动、喜欢一个题材就拍”,更何况“硬骨头”对他来说别有一番风味。所以,电影上映以来,面对网友对影片“有说教意味”“有些画外音没必要”“《无极》的姊妹篇”等批评,他都一一坦然接受。
如果以《道士下山》的票房达到了陈凯歌以往没有企及的高度来解释他的坦然,显然并不合适。作为第五代导演的标杆性人物,他被困在《霸王别姬》许久,蠢蠢欲动,却又不断受挫,在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中,他该何以安下?“我们这一代人刚开始做电影的时候是没有市场的,如今的电影市场,就像一些评论者在短评里写的一样,如同上了高速公路,汽车‘嗖嗖’地从你身边穿过,让你眼花缭乱。”陈凯歌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把自己搁哪儿?何以自处?”的问题就来了,“随着市场不断提高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涌进来,强敌就在门口,而出路,就是把电影做成一个可以经受市场考验的工业化产品,过不了电影技术、电影制作这关,就看不到中国电影的新出路。”
采访过程中,陈凯歌的心情一直很好,或许这与《道士下山》上映首周票房破3亿有关——这已经超过了他所执导的电影曾取得的最好成绩。陈凯歌欣然聊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分享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因为自己特别喜欢文史,所以对河南这个地方怀有别样的尊重之情。“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那么多的朝代都曾在这里定都,河南是当之无愧的首都之省。”他还告诉记者,他父亲那一辈,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这里拍过一部名为《大河奔流》的电影。而他自己,也希望和这个地方多点“亲密接触”。他坐在那里,摸着胸口说,每次看到黄河自己都会心中一动,希望有机会到这里来拍摄电影,一部和黄河有关的电影。也许有了这个记挂,河南之于他,又多了几分深刻。
本报记者 杨丽萍 文 李焱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