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菊花鱼趣图 朱沙鸥 摄影
白梅与荥阳
北门锁钥
“你能玩得起吗?”——赵红都《红口白牙》疵议
大苏山
黄居正 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苏山

陈爱松

车在信阳光山的青山秀水间回旋,去拜访的地方叫大苏山。山间有村,村中多为苏姓,因此北者为大苏山,南者为小苏山。

北齐天保年间,僧人慧思经过此地,见父老问其姓,答姓苏,又得知二山名,不由感叹:“我师告诉我,遇三苏则住。”于是,留而结庵,为净居寺,从此这里晨钟暮鼓,梵音袅袅,并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大苏山与苏东坡有一段奇缘。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山川寂寥,寒风正劲。夕阳西下,山路上,一个人蹒跚而行。他很疲倦,很狼狈,出汴梁、进信阳,将过光山而至贬所黄州。他与佛学有缘,知道净居寺的不凡,于是,沿着梵音走来,像倦鸟投奔暂时栖息的巢。

他曾官居太守,心怀社稷,却不屑官场潜规则,又偏偏才华盖世,名冠天下,因此,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怀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搜罗他的诗句,断章取义,歪曲污蔑,上纲上线。于是,下狱,酷刑,画押。于是,历史上有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一位犯事官员被关在隔壁,诗句无意中留下了他狱中的待遇。通宵摧残,辱骂笞打,而侮辱摧残的竟是空前——也许绝后的文化巨人!

120多天的羁押,死亡,随时都可能到来。想到亲人,难言的悲怆之情涌上心头。“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世未了因”。这是他给弟弟的绝命诗。

假如冤死狱中,宋朝的天空该多么暗淡!中国文化史上会缺少多么耀眼的光芒!

后来终于被赦,贬往黄州。其实就是流放,去做一个有名无实无俸禄的团练副使(因为他,这个古代的卑微职务如今也大名鼎鼎了)。腊月二十九日出狱,大年初一便被强令上路。告别妻儿老小,被押解着,孤苦伶仃地踏上路途,前往那个荒蛮之地。

光山是有情的。大苏山以苍翠和坚贞迎接他,净居寺以宁静和庄严召唤他,以悠悠的梵音抚慰他。

他跪在寺中佛祖像前。回想自己的人生仕途,不由得潸然泪下。佛祖还在灵鹫山宣讲《法华经》吧?天龙八部正沐浴着佛祖的光辉吧?他甘愿脱离世俗,随天台二圣飘然而去,忘掉人间的是是非非,遁入佛门。

他登上大苏山。山顶有紫云塔,状若笔锋,直插云天。登塔南望,群峰环山,对面相依相伴者即为小苏山。他眼前一定浮现弟弟苏辙的面容。

他坐在山间读书。他一生最爱的是陶渊明。他一定想起了桃花源的故事。想起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想起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夜晚,漫步在竹溪边。溪中月影,渐渐熨平他内心的焦虑与苦闷。

数十载来,他以山水为知音,曾制作了芒鞋蓑衣,同妻子商定待儿婚女嫁后,携手去游历。谁知仕途险恶,为官之术,非自己所长。如今在寒冬雪地里,着草鞋,穿敝袍,日复一日地赶路,却是被驱赶到贬所。此行恐怕将永别故乡,流落他乡。今日在这三苏之地,他感到了归家的温暖与安心。

可是,家乡般的大苏山啊,却不得久留。他徘徊在竹溪前,再一次仰望那如烟如霏的空翠碧天。寺中钟声依依,仿佛殷殷相送。回头眺望我家的大苏山啊,天色已晚,我将到哪里投宿呢?

在这个世上,总还是有人懂得他的价值的。临行,僧人郑重地请他留下墨宝。

他提前起笔,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叙》。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这首诗被后人镌刻成碑,立在净居寺内。人们又为他建学士祠,希望他长居此地,长伴苏山。历代不少高僧大儒、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以游净居寺,步东坡诗韵,为人生乐事,幸事。有些人,在当世,或许是寂寞的。但他永远不缺隔世的敬仰者。

雨后的大苏山,青翠欲滴,游人并不多。沿台阶而上,道旁有古碑,记载着他在此读书的故事。山腰松柏掩映处,出现了“东坡读书堂”。院子不大,瓦屋上有苔。斯是陋室,却自有一种从容与沉稳。读书堂中,他的诗被镶嵌在镜框内,挂在墙上。一位姑娘用当地话深情地朗诵着他的诗。堂正中,是他端坐的塑像,并不高大,目光和平,神态宁静。看着他的面容,仿佛看着亲人。我俯下身去,献上深深的敬意。

大苏山,净居寺,挽不住他的脚步,但大苏山用温情,铺垫了一条通向超然和洒脱的路,使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若问平生业绩,黄州,惠州,儋州。”沿着坚守的信念,他越走越远,越走越落魄,却越走越从容。走向文学书画艺术的顶峰,走向精神的家园。

他突起的腹中,装着绝世的智慧与才能,也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但若合了时宜,还是他吗?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司马迁遭遇辱刑。杜甫一生困顿。他清楚前路艰险,却义无反顾。人格是宝石,在黑色的背景下更加光芒四射,明艳如霞。

有一座山叫大苏山。并不陡峭,却有一种无须张扬的气度。

大苏山,其实是人心中的一块碑,是历史的一枚印。碑文与印文,人们都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