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人物
《养心》
明朝郑州的递运系统
冥想与读书
珍惜你的“最好时光”
qhq5a98
qhq5a9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物

故事

爷 爷

唐 晓

前不久,我终回到了乡下老家,看望大病初愈的爷爷。

爷爷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爷爷已在山清水秀的协和老家安度晚年多年,身边有老伴陪着,儿子媳妇守着,孙儿孙女问候着,居住在跟城里小区房设施设备一样的房屋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干净整洁,舒适温馨。在老家院子里,爷爷算得上是一位幸福指数极高的老人。

爷爷的幸福跟他年轻时的奋斗分不开。在那生活艰难的岁月,他当过多年生产队队长,带着队里百余名青壮年种农田,建水渠,栽桑养蚕,挖塘喂鱼,直到改革开放,硬是把一个生产队的贫困户彻底消除。泥泞路变成了青石板路,所有土坯房都变成了青砖瓦房。包产到户后,爷爷还为青壮年们找出路,也不让他们只守着自己的这份土地劳作,而是外出打工挣钱,鼓励乡邻为各自的家庭努力打拼和创造。

爷爷退休时,老爸是村里一位知名的赤脚医生,幺叔是砖瓦厂的一名瓦匠,姑姑是当时推荐读书上了师范学校的人民教师。孩童时的我,也十分幸运,有奶奶宠爱,爸妈呵护,爷爷在家里开起了副食品店,每天都有可口的糖果吃,记忆中的日子因有爷爷陪伴,总是甜滋滋的。别人家还在照煤油灯的时候,我家已照上了爷爷自制的天然气,别人家还是最老的土坯房时,我家率先住进了青砖瓦房。孩提时家里总是人来人往,老的少的,络绎不绝,我则是最小的晚辈,爷爷常作为长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晚辈们要如何创业、守业、乐业。屋子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吃饭时,堂屋里总是坐满两大桌人,席间觥筹交错,作为小孩子的我,常常因家里客人多而没坐上席呢。

爷爷在花甲之年时,竟然有了自己的事业,家族先辈传下来的红房,在爷爷的精心打造下,远近有名,五颜六色的纸仅仅通过人工的打磨,就变得特别有价值,成为当地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庆贺的必需品。爷爷的生意很是红火,教了两个徒弟帮忙生意,都忙不过来。直到古稀之年,爷爷的生意才在家人的劝说下终止。20年过去了,曾经烤纸的灶台还在,那些印刷纸的工具还在,我的爷爷也还健在,过去那些温暖的日子是多么记忆犹新啊!我家能提前步入邻居们羡慕的“小康生活”,现在想来,爷爷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时间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停留在原地,一切都在随着光阴悄悄地变化着,爷爷就像家里的一棵大树,曾是我们这个家的顶梁柱,他的人品和他的事业都为家人折服,也为当地人们称颂。当老爸接过他在家庭的支柱地位时,爷爷甚至有些不舍,表面上退居二线,其实他在家族里依然产生着不可或缺的影响。爷爷成为唐氏家族公认的族长,组织清明会、建唐氏祠堂、修补路桥……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一桩桩令人信服的事情,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在偌大的家族里,都跟爷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晚辈的成长都离不开爷爷的悉心教诲,离不开爷爷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说一棵树的寿命是一百年,恰如人的生命一百年。爷爷已经幸运地走过了他的91个春秋。如今,爷爷病了,初愈后的他依然微笑平和,乐观坚强,家里也没因有这样一位老人而变得气氛紧张,一样地温馨祥和。不论爷爷曾是一棵多么枝繁叶茂的树,都已步入生命的黄昏,花叶早已凋零枯黄。那曾遒劲有力的枝杆正不可遏止地接近生命的终点,不为树的苍老而悲伤,只为树的顽强而钦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