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我将化为尘土反哺
随笔
掌故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郑邑旧事
lh5b54
lh5b4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神堤

侯发山

说到神堤,便绕不开神都山。

神都山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的西南夹角部,是邙岭的东延部分。据传因喜神泰逢氏建都于此而得名。其形似天然大堤,又叫神堤山。史书称魏头秦尾,地方志称神尾山,俗称邙山头。山下有渡口,古为交通要道,军事要冲,南有北魏石窟寺,东隔洛河与伏羲台遥遥相对,西南有古东周都城。当地有关帝、尧、舜、禹的传说及古文物颇多。而神堤,就在河洛交汇处的神都山下。《巩县志》载:“邙山在县北三里,西拥岧峣河洛之间,为神堤保障,古号魏头秦尾,正此地也。”

传说,上古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何故打起架来,结果是祝融赢了,共工一气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之间的柱子,天塌下了半边。天帝见此情形,便将补天的重任交给了女娲和伏羲。他们用五色石子熔化成浆,将天窟窿补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天支撑起来。之后,女娲坐在神都山上造人,伏羲站在河对岸的高台上(今称伏羲八卦台),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推演八卦。他们夫妇二人废寝忘食,不得相聚。洛河两岸的土地爷大为感动,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土地爷就主动把两岸土地并拢,为女娲与伏羲搭起一条道路,让他们夫妻团圆。次日天亮,女娲与伏羲各自忙碌的时候,土地爷便又悄悄地把土地分回到原来的位置。为了报答这里的土地爷,女娲、伏羲便报请玉帝,封这里的土地为“神堤”。 而各地神仙在神都山上聚会议事时,同样走的是这条神堤。

河洛交汇处有一座大王庙,又称“河渎庙”“河洛庙”。据《巩县志》载,始建于唐代。庙内供奉有河伯及四大龙王,现存正殿、前门及戏楼,均为明清建筑。庙内有砖雕对联两副:“范围万派千流无容泛滥,鞭辟惊涛骇浪并入沧溟。”“四海永清功继禹,中流无恙仁为天。”反映了古人治理和征服黄河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这座庙位于河岸边,无论河水再涨,它都不会遭到河水的侵袭与淹没。为什么?据说就是因为这里有神灵护佑着。故此,称这个地方“神堤”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如果上述两个都是神话传说,令人质疑的话,那么,古圣先贤把河洛交汇的地方称为洛汭,说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千真万确,毫无争议的。

有史书载,皇帝、尧、舜、禹、汤和周成王,都在洛汭这里筑坛、沉璧、祭天,得河洛图书。《竹书纪年》有“帝(皇帝)祭于洛”的记载,“祭”的结果是:“龙图出书,龟书作洛,赤文绿字以授轩辕。”笺按:其祭地在“河洛之间”。《水经注·洛水》卷十五一九九五年九月版第二百三十三页引《竹书纪年》称:“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璧是祭天的礼器,黄帝筑坛沉璧之后,得到了河洛图书。”《易经·系辞》称:“河出洛,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上记载的都是一个故事,上古的时候,有一次伏羲氏观于黄河,有龙马忽然在河里出现,背负“河图”。后来,伏羲氏又观于洛水,又有神龟在水里出现,背负着“洛书”。伏羲氏得到河图洛书之后,就此作为准则来治国安民。古人曰:“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圣人则神是也。” 再往后,尧、舜、禹、汤和周成王,也都相继在这里祭天,同样祭出了“龙图出书,龟书作洛”,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属于神授天意,因此古人就把洛汭这个神奇的地方,作为神仙出行往来、聚义定事的地方。由于帝王沉璧祭天的地方像一条大堤,把黄河与洛河自然隔开,所以人们称之为“神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