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我将化为尘土反哺
随笔
掌故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郑邑旧事
lh5b54
lh5b4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史杂谈

古代官员休假时的读书风

岳 亮

中国古代官员自幼熟读经、史、子、集,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后方才入朝为官,实现个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由于长年读书的习惯使然,古代为官者大多勤于读书,即使在休假期间也依然会手不释卷。

古代官员的正式休假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回家休息沐浴一天,称为休沐。唐《初学记》记载:“休假亦曰休沐也。”汉代官员日常办公和生活是必须留居官署的,只有休假时才可以抛开政务读书,其阅读范围也主要为诸子百家经典。汉武帝时,将是否通达儒学看作考核提拔官吏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通过读书入仕实现政治理想成了汉代儒家读书人的最高追求。除了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汉代官员还争相阅读《孝经》,《太平御览》记载:“故汉治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尽以孝为务也。”汉以“孝”治天下,政府选官用吏也是以孝廉来衡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自然也就将学习孝行宝典《孝经》奉为休假必修课了。

唐代延续了汉朝休假制度,刘禹锡有诗曰:“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随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唐代除了将百官的休假由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一休的旬休,还经常给官员放长假,既有给假七天的元旦、冬至、清明,还有给假三天的中秋、夏至、腊八。唐代休假繁多无疑是官员文士的福音,他们时常选择寄情自然,在山水田园中饮酒唱和,吟诗作赋,无形中推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和散文的发展。盛唐时期,社会普遍存在一股好学之风,朝野上下对读书都极为重视。

宋代休假制度更为完善,法定春节、元宵各放七天,加起来接近半月,紧接着又是为纪念赵氏先祖的两个国忌日,各放三天,还有冬至七天、天庆节七天等等,这样前前后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春假就诞生了。加上年终“封印”停止办公,官员一年下来竟然可以带薪休假120多天。宋太宗时假期读书之风浓厚,宋太宗和宋真宗本人尤爱读史,加上一代名相赵普、范仲淹等的垂范,使宋代的史学极其繁荣。

明代较之前朝逐渐减少乃至取消了旬休制度,官员的全年休假缩短为50多天,唯有一个特殊群体——书庶吉士不受影响。书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是大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可享受五天一休的假期。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将元宵放假增至十天,官员可休养生息不奏朝事。明代统治者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格外受到帝王的青睐,因此朱元璋时期免除了书籍税,朱棣指出:“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永乐四年,朱棣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集古今图书八千余种,历时六年编成了11095册、3.7亿字的《永乐大典》,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明代刻书业发达,书市繁荣,帝京云集了天下书商,书市之大,书籍之全,他处无一可比。明代官员亦以淘书、刻书为休假一乐,举凡科举考试上榜者“必有一部刻稿”。明代虽然节假减少,但官员士大夫休假期间的读书之风并未消退。

清代休假制度承袭了明代,以封印休假的方式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连缀,前后约一个月。史载,每至封印之日,京城前门一带“万骑齐发,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官员们假日里相邀而聚,以诗会友,品评文章。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地方县令,皆流行玩一种名曰曲水流觞的高雅游戏,即一群人围坐于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盛酒的杯子,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即兴赋诗饮酒。和珅受宠时,特意在自家宅院一处亭子旁开渠作此游戏用。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主要国家频频向东方派出传教士,一些开明的清朝官员开始大量搜集阅读西方书籍,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这方面康熙皇帝作出了表率,他对西方的算学、地理、光学等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下令将《几何原理》译成满汉文字发给官员学习。及至甲午一役,清朝官员们终于从虚骄的醉梦中惊醒,于是士林争讲西学,官吏竞言新法。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发起的强学会、保国会等新式学会,以学术为手段进行集会,主张新法,倡言变革,他们每周演讲一次,整个社会也开始接受了西方七日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

中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始自汉代,唐宋时期最为繁盛宽松,明清时期逐渐收紧了休假政策,而官员们在休假期间的普遍读书习惯,一直未曾削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