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连载小说
用心与方法
诗二首
山水 (国画) 黄宾虹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陶井的演变
个体记忆中的乡土中原切片
周哑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个体记忆中的乡土中原切片

——读贾海修散文集《抱朴守拙》

李 萱

关于乡土中原,有很多个体化的记忆和书写,突破了宏大叙事的单一和扁平,钩沉出许许多多沉淀已久的历史细节和人情风貌。贾海修的散文集《抱朴守拙》是这些乡土中原叙事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只是想把工作生活中一些感悟诉诸文字”,这样的出发点给了作者一个宽松自由的写作空间,聊家人,叙朋友,写游记,抒感想,“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在他笔下生动鲜活起来。个体记忆是他试图留存个人化历史样本的一个秘密武器,他的散文像是不同角度的乡土切片,五味杂陈的家长里短、普通人的寻常生活、日夜更替中的人生感悟,都生长并融化于中原这片乡土之中,打动着每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人。以下三类中原乡土的切片,尤为真实生动。

中原人物群像。全书共分五章,90余篇文章,有近一半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媳妇》《祖父》《祖母》《父亲》《大伯啊大伯》《美丽》《勇》《我的大学班长》《金旦》等诸篇,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那些人。《祖父》写的是家族的历史,也是每个中原人的历史。浩荡起伏的邙山,奔腾不息的黄河,造就了祖父的性格和一份很大的家业。大大小小35口人,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六儿一女,争争吵吵,磕磕碰碰,即是幸福。疼爱孙子,刻意留几块干馍给“我”的“祖母”;勤劳节俭、谨慎少事的“父亲”,会包饺子、美丽善良、贤惠孝顺的“媳妇”;还有通篇那个豁达超脱、淳朴坦诚、与人为善的“我”。读着这些岁月往事、人情往来,好像看到了我们自己熟悉的、经常念叨的那个祖父、祖母、母亲、朋友。黄土和黄河,养育了这些朴实可爱、善良勤劳的中原儿女。

乡土风情。“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魂牵梦绕的乡土。记忆里的那些人,也都在这片土地上哭过、笑过、摸爬滚打过。乡土中原的气息,弥漫于整部小说集,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到处可见中原人熟悉到骨子里的生活方式。《媳妇》一文深情细数了“媳妇”的“美”和各种“好”,其中一个章节写到领着城里的女朋友回家,“我家在偃师的东北角邙山岭上,离洛阳有100里地。那时只有直通县城的汽车,到山上就得步行……县城往北,是盘山公路,媳妇穿的是高跟鞋,在这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走着可想有多困难。每走一段,她都要问我还有多远,我总说快到了,或说爬过山顶就到了……”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记忆,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回忆,如今读来,想笑,可又觉得笑不出来,眼前总能看到小时候走在回乡路上的影子,耳边也总能听到亲戚朋友们当年的故事。这样的集体记忆,在书中有很多,数不胜数。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饭菜尤能勾起读者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外焦里嫩,透撒着葱花香味”的“葱花油馍”;媳妇儿包的“像半个月牙儿,肚子鼓鼓的,捏的边缘是直的”喷香的“饺子”;“有点咸味,有点香味,喝着比白开水、面疙瘩汤、小米汤都好喝”的“饺子汤”。还有儿时吃“野味”的场景:“将逮住的麻雀用泥巴包好,放在柴火堆上烤,泥巴干了,麻雀也就熟了,掰开泥巴,这时泥巴已把麻雀毛全粘掉了,只要去除内脏,撒上盐,就可食之,香味诱人得很。”这些美食和场景,都如在眼前,读了又读,满足着每一个离开家乡或守护家园的中原人的心。

方言土话。家乡话应该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着生活在某块地域的人们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特色。然而,读书、工作了的我们,普通话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位置,哪怕是讲河南话,也都在不自觉中大量借用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这种“方言性的普通话”或“普通话性的方言”,使得很多地道的河南话被逐渐淡化。读贾海修的散文集,却顿觉妙趣横生。当普通话的表达方式被一些习以为常的方言或久不用之的土话替代后,乡土味儿便扑面而来,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或心理活动时,使用方言,使人物情态毕现,传达出很多普通话所不能传达的微妙之处。这样的例子可随手拈来:“看这新媳妇多尖诀儿!”“看这新娘子多排场儿!”“妈说话艮,好怼呛人”“我薅了很多荠荠菜!”“牛丢了,逮住拔橛的了”“这六楼恁高,谁会上来!”用方言写作的方式,非常值得尝试,不仅接地气儿,好懂,容易引起共鸣,更能以文学的方式保留住方言土话的魅力,经久流传。

光阴易逝,却有刹那可以永恒。个体记忆永远都是留存时光和历史的最佳途径,而文学又是个体记忆通往集体记忆的最佳媒介。《抱朴守拙》这本散文集,是一个人的时光切片,也是一代人的乡土记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