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连载小说
用心与方法
诗二首
山水 (国画) 黄宾虹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陶井的演变
个体记忆中的乡土中原切片
周哑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周哑巴

郭增磊

周哑巴出生于清朝末年,郑州城西南30多里处的周垴村(现为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上李河社区辖区)人。

周垴村有一条发源于密县白寨一带的河流经过,河边修建有一座关帝庙,供奉着武圣人关羽。因庙内香火旺盛,关帝庙逐渐声名远扬,这条河后来被称为“关帝庙河”。

周哑巴的先人相传在明朝末年从郑州东郊的水磨周村迁到周垴一带定居。安定下来之后,他们看到三李村(现为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三李社区)一带的村民、客商经常从门前的关帝庙河经过,把制作“香”的原料“香末”运往新郑,一路上翻沟过河,很是辛苦。周姓先民们就相约帮助过路者,每当关帝庙河上的小桥受到洪水、车辆损坏时,他们就主动集资把桥修好,使来往的行人畅通无阻。

当时人们习惯于参神拜佛、敬祖先,所以烧香的人特别多。三李村及周边几个村制作“香末”的作坊主,以及到三李村一带购买“香末”的新郑、长葛、许昌等地的商贩,经过关帝庙河时,无不为周氏家族的善举所感动。

周氏家族传到周哑巴(名字无考,因不能说话,当地人称他为周哑巴)这一代时,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周哑巴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他却把先人的“善举”继续传承。相传周哑巴不但坚持把小桥维修好,还主动把附近的道路也纳入自己“维护”的范围,看到路上有坑时,就赶忙把坑垫平。每当看到拉“香末”的车在上坡时,就主动上去帮助推车。推到坡顶后,他分文不取,走下坡继续推下一辆车,有时一天要帮助推20多辆车。虽然很累,但他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时间长了,郑州、密县、荥阳、新郑、长葛一带的人都知道郑州西南有个叫“周哑巴”的大善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很多过往行人都在河边的树上挂匾额,匾上写有各种赞扬、感激的语句,以示感谢。更多的人则把周哑巴作为自己敬仰的“道德模范”,把周哑巴的事迹向更多的人介绍。

清朝末年,周哑巴去世后,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的善举,加之他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附近的关帝庙,过往行人和西坡村村民经过商议,决定把原发源于密县的关帝庙河更名为周哑巴河。

1985年之后,新密(原密县)一带个人开办的煤窑较多,因为乱开乱挖,一些河流受到影响,逐渐干涸。1995年前后,周哑巴河也逐渐干涸,原河道没有一点水了他,现在原河道上成了一片树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