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腔正气引领文艺创作
留住民族的文化符号
助推河南走向杂技强省
让世界看到河南舞蹈之美
——河南省文联所属12个协会新任主席系列访谈(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程健君——
留住民族的文化符号
扎根民艺硕果丰追本溯源话民艺

从田间野地,到文海书林,从厚朴古村,到市巷名吃,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我们“河南老家”的方方面面。那些消声于车水马龙的乡情乡音,那些被都市快节奏生活取代的民俗符号,都被全省民间文艺家工作者们奉为无上瑰宝。在新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程健君眼里,讲好河南故事,留住最美乡愁,便是他工作的最大意义。

钟情民艺有缘由

来自许昌襄阳县的程健君打小就爱听故事,在乡里乡亲的口口相传中,那些源于民间、流传千百年的民间故事,化为一颗颗种子埋藏在他的心田。后来,程健君走进大学校园,在大名鼎鼎的张振犁教授的指导下,他对民间文艺的兴趣一发不可收。

程健君回忆说,当年在张教授的指导引领下,一大群年轻人踏入了研究民间文学的广阔天地,他们成立了一个个民间文学研究小组。“77级的组长是孟宪明,我是78级的组长,河大教授高有鹏是80级的组长。”程健君说,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就跑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进行各种田野调查,编纂出版的《河南民间故事(增订本)》还获得了第一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大学毕业后,程健君选择留校任教,讲授民间文学课,那时的他如同一只嗷嗷待哺的羔羊,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民间文学的怀抱里汲取营养,这种想法持续到现在。程健君告诉记者,民间还有很多好东西未被发现,那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符号应该被记录下来,为日后人们回忆留份寄托。

扎根民艺硕果丰

1989年,国家启动了编纂《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的文化项目,河南省文联承担了其中“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任务,程健君从河南大学被调到了省文联。1991年,他担任省民协副秘书长,主持省民协的日常工作,同时,还担任民间文学集成编辑部的副主任。1998年后,程健君下派挂职。2007年回到省民协后,任职秘书长的他全力配合省民协主席夏挽群开展各种工作。

程健君回忆说,从2007年开始,他配合夏挽群一起开展了“河南民俗经典”、河南“老字号”、首批古代暨近现代民居民间建筑三大专项的普查、记录、申报和评审工作,启动了“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普查”“河南古村落紧急调查”,实施“中原贡品”的普查申报和认定工作等。

经过不懈努力,河南省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打造出了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其中河南省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多达46个,其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最前列。

追本溯源话民艺

“以民间文学、民间技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程健君若有所思地说道,“将那些传承在人们集体记忆里的民间故事、民间技艺记录下来,让其在中华民族推进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会为人类新的文明复兴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谈及接下来的工作,程健君感到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做好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为人们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对我来说仍是一份很艰巨的工作,我会努力尽到应尽的一份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