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张居正禁放爆竹
朴实无华的背影
雪山与山庄 王国强 摄影
打 梭
王继兴 书法
百代兴亡一水流
“最强大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代兴亡一水流

——“三川读河”之洛河篇

逯玉克

一座城市,因她而名;五座都城,依她而建;一种文明,因她而生;一种文化,以她命名……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条河,她只能是洛河。

发源于陕西洛南县洛源乡木岔沟的洛河,到河南洛宁县长水村时,陡然神圣起来,因为,远古那个“洛出书”的神异事件,闪烁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相传伏羲时,洛河出现了神龟献书,龟背上全是赤文绿字,难以辨认,伏羲就用烀炭把它画在一块平端的大石上,这就是“洛书”。伏羲根据图、书画成八卦,这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西汉经学家刘歆认为,大禹治水时所参照的《洪范·九畴》,《洪畴》即为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出卢氏,经宜阳,进入洛阳盆地,洛河折而东流,把邙山之南这片背山面水的狭长地带,河山共戴成“天成帝居”的“王者之里”。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先是夏朝建都斟鄩。《竹书纪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这里发生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等故事。至夏桀,绵延了472年的国祚走到尽头。

相传,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国家政权,乃国之重器。东周时,这传国之宝竟神秘地消失了,我猜测,应该藏身在洛浦的某处泥沙吧。

商汤灭夏,于夏都斟鄩下游6公里处新建了一座都城,史称西亳。

当初,商汤变革了夏的天命,但同样,他所开创的商也被周武王变革。武王除了在洛河沿岸留下一座都城、一座陵墓、一段历史、一些故事外,还留下了一个沿用至今的名字——偃师。《通典》载:“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江山易主,周人还于旧都镐京,但武王却对东方这块风水宝地念念不忘,临终,还嘱咐儿子:“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

成王即位,派周、召二公到夏商旧都实地择度,于“黄河之南、三涂之北、伊洛之阳”这个地方建了两座城:王城和成周城。公元前770年,因犬戎之乱,同时也为了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平王东迁洛邑。于是,周的国运又延续了400多年。

春秋后期,周室衰微。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陈兵洛河。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庄王居然问起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正色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庄王默然退兵。

周室800年,创造了辉煌的周文化,为之后光耀千秋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孔子盛赞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本意是指中央的城郭、都邑,因夏商周三代洛阳一直是中央之城,所以“中国”这一名称最早便特指洛河这片土地。

此后,又有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大规模营建。

从上游山地到中下游平原,蜿蜒900里后,洛河在巩义市河洛镇神北村汇入黄河。绵延百里的邙山于此穷尽了,汤汤洛河于此消融了,山穷水尽处,空旷迷蒙的天地间,一清一浊两条巨龙以顺时针方向形成漩涡,洛河以这样深邃奇异的方式作为她完美人生的谢幕。

很多很多年后,那壮观而又深奥的交汇场面,让一位人文始祖震撼沉思。于是,盘古开天以来,一项奇异诡谲令后世高山仰止的伟大文明诞生了——人皇伏羲不可思议地创造了包含宇宙哲理的阴阳太极图案。伏羲氏一画开天的河洛交汇处——“洛汭”,被尊奉为河洛文化的原点。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古史钩沉》)。战后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外,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扬子江畔、古城金陵,那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流去了六朝如梦的浮华浓艳与哀伤;而黄帝故土的溱、洧河,则像一首千年情歌,唱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古郑国风情;那么,洛河呢?

大川东去几千秋,百代兴亡一水流。悠悠洛河,一条从中原文明的源头流出、与中国历史并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奋斗与辉煌,淬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浓缩并诠释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圣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