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花 灯
郑州地理
新书架
中州民俗
随笔
散文
lh6234
qhq61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童年春节的记忆

姚朝社

“春运”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每逢春节,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在除夕前风雨无阻,昼夜兼程赶回家过年,以至形成人类候鸟式大迁徙的奇观。

除夕是春节很重要的一天,先是祭祖。当晚掌灯之前,迎接历代先祖回家过年。是把写有家族世系的卷轴绢布挂起来,作为列祖列宗的灵位,前面放上八仙桌,用手工刺绣的围桌裙将供桌围起,摆上精心制做的合碗供品,以飨奠祖先。再摆上三件套的青铜香炉和瓷制烛台,依次点燃硕大的红蜡烛,开始焚香敬酒。长辈携全家人行三拜九叩大礼,放三声炮。仪式庄严肃穆,烛光中香气缭绕,更增几分神秘的敬畏。蜡烛和香火要不断更续,以寓“香火不断”。除夕夜,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年代,子女围坐长辈身旁,听其讲家族先贤的业绩轶闻,鼓励晚辈承续遗风、光耀门庭,总之不能早睡,名曰“熬年”。

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被父母叫醒,说要祭祖和放鞭炮,须赶早迎财接福,不能晚。起床洗漱后,穿上母亲准备了几个月的新衣服,开始烧柏枝。那柏枝燃起类似鞭炮的响声,散发出扑鼻的清香。上饺子供品、点香叩首,礼毕后燃放鞭炮,爆竹声中迎来新年好兆头。

随后,父亲带领家中男孩子,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辈分高低,依次登门拜年。所到之处,孩子都会得到多少不等的压岁钱,往口袋装些核桃、花生、柿饼之类的东西。如去年本族有新娶的媳妇,则有婆母带领新媳妇,依次登门拜年,这叫新人认亲认门。各家都非常重视,不论是否吃,都要备有酒席,并向新媳妇发红包。

初二斗新女婿是传统习俗,也是一大乐事。本家族有去年嫁出去的闺女,这天要带女婿回娘家。大多是由岳父带着新女婿,妻哥妻弟陪同,按远近亲疏依次登门认亲。斗女婿的大军,主要由本家族弟弟组成。这伙人早已虎视眈眈,一拥而上,将新女婿“劫持”而去。新女婿毫无还手之力,任人摆布。或被抹了黑脸,或被扒去外衣,或被套上牲口拉犁的缰绳,常常弄得狼狈不堪,还得赔着笑脸。斗女婿的人越多、时间越长,表明岳父家人缘好。若是女婿没人斗,反倒显得岳父家没面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猜灯谜,吃元宵,耍旱船,舞龙灯,放烟花。突出一个“闹”字,要热闹。除此之外,我老家还要喝“糊涂茶”,即用油炒过的小米粉做汤,放入花生、芝麻、杏仁、丸子、菠菜什么的,熬成一锅糊涂粥。倒是营养丰富,香味可口。寓意是包容万物,抑或也蕴有“难得糊涂”的哲理。

正月十九是我老家的传统庙会,有数百年历史。很多地方过完元宵节,意味着春节已结束。而直到这天,我们村却是春节狂欢进入高潮。提前几天大戏已开始,各地客商提前进村按照功能区划,摆摊设点,抢占有利地形,除民间文艺演出主干道和主场地外,各街道全部占满。天不亮,几十支演出队伍,都已按顺序到达指定地点,前后绵延两公里之多。有狮子社、大鼓社、旱船、高跷队、犟驴、秧歌队、街舞队等各种民间杂耍绝活。邻村亲戚朋友云集,赶庙会的,看热闹的,做生意的,谈对象的齐聚于此。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上午九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一片人潮沸腾中演出开始。各路队伍使出浑身解数,纷纷亮出绝活,赢得阵阵喝彩,以至形成一波波密集涌动的人浪。下午两点左右,各舞狮高手云集主表演场地,在数万人的注目下,表演压轴大戏——狮子上老杆。即在几根高杆顶上搭起表演平台,中间放一把特制罗圈椅子,四周搭上板凳架,向下延伸出八根粗绳,直到地面。在震耳欲聋的地铳和鞭炮声中,锣鼓齐鸣,呐喊四起,两名舞狮者身披狮子皮,沿着两根软绳索攀爬而上,直达几层楼高的平台。随后,四路狮子同时从四个方向爬上凌空的高台。这下热闹了,五驾狮子同时起舞,谓之“五子登科”。这些狮子时而上下翻飞,左右旋转,时而摇头甩尾,挠痒踢腿。更惊险的是,狮子在没安全绳保护的情况下,沿着椅子圈直立行走,令人提心吊胆,发出阵阵尖叫般的喝彩,此时舞狮者和观众都进入忘我而近似疯狂的状态。地面上,十几面大鼓摆出圆形阵,鼓槌凌空飞舞,锣鼓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极有韵律感。表演招式各具特色,几百米之外,内行人就知是哪家的狮子社和大鼓社,师出何门。

庙会结束后,持续一个多月的春节活动才算告终。我辈在狂欢的余兴中,企盼着新年的再度来临,也在美好的期待中慢慢长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