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博古斋
掌故
新书架
绿城杂俎
随笔
散文
lh635
lh63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又到铁牛春耕时

蔡增俊

春日里,我们几位郑州市第一批拖拉机手,经50多年的分别,相约到我家中来聚会。当年,在农村合作化高潮时期,最明星、最现代、最光荣,有120名职工的模范单位,如今仅剩下这几张老态龙钟、年轮纵横的老脸了。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颜、策杖而行的耄耋老人。

大家回忆起那万马奔腾、如火如荼的年代,不由百感交集。

1954年春,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国家从当时的“华南垦殖局”调来一部苏制德特-54拖拉机,在北郊的陈砦村,成立了“拖拉机站”。4月初,开始为该村机耕土地。消息传出后,一时惊动了郑郊的广大农民朋友。各乡各村纷纷组织人员前来参观,每天达数千人之多。大家见轰轰隆隆的机器开过去后,尚带地温的黄土地,像黄河中的波浪一样被翻转过来,耕深八寸、耕幅五尺,草肥深埋,沟边整齐,无不拍手称快,高兴异常,大大提高了农民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水平。

一位家住荥阳姓任的农民,已经78岁了,由他的两个儿子用独轮车,推了一天前来参观。当机头停在地头时,任老汉忙上前一步,拉住女驾驶员闫继泉同志的手说道:“闺女,我快80岁了,在入土之前能看到这‘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的神话,死了也不亏了,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咱们带来的福啊!”说得激情满怀、热泪盈眶。

1955年春夏之际,国家又从东欧进口了大批农业机械,急需一批驾驶人员,便在《郑州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50名,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10天之内报名的有志青年达1000余人。经政审、体检和文化考试,最后录取了我们18位同学和30多位转业军人。

“蓝天白云,野花飘香,我们驾驭铁牛,奔驰在田野上……”记得我们18位同学是唱着这首《拖拉机手之歌》到冬耕前线沟赵村报到的,随即被分配到各个机车上,开始了学员生涯,半年后,我们基本掌握了驾驶技术,开始独立工作,成了一名真正的拖拉机手。

1956年春,全国各地掀起了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我们的拖拉机增加了20多台,人员从成立时的30人猛增到120余人,编制了三个机耕队。为了加强领导,省里派农村工作部部长张俊卿同志任站长。我们的作业面积从最初的数百亩,增加到十几万亩。凡机耕过的土地,都增产两成,各乡镇村社都来和我们订立机耕合同。我们的机车跑遍了郑郊的各个乡村。在陈砦村成立集体农庄的大会上,有省市领导为我们拖拉机站的代表赵智同志带上了大红花,并肯定了我们所起的示范教育和促进农业合作化的特别作用。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我们的农机具下放到郑郊五大人民公社,100多位驾驶员被重新安排调动,开始了分门别户的工作。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别后唯相思,天涯共明月”生活了几十年,从未有再见面的机会。直至退休后的多年寻访,终有今日的聚会。

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普通一兵,我们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建设者、参与者。我们经历了“东郊黄沙西郊雨,古荥沟坎黄河泥”,体会了种田人的苦辣酸甜,见证了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衷心拥护,更懂得了党在各个时期所制定的伟大政策。

我们这些郑州市第一批拖拉机手分别了50多年,望着彼此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仿佛又到了铁牛春耕时,闻到一股新翻土地的清新芬芳气息。伟大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对此,大家不约而同地笑道:“我们虽然老矣,能看到今日这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此生足矣,我们无怨无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