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清朝鼓励发明的法律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炎黄曲
春到桂林 王国强 摄影
《来自
陌生人的美意》
西周小匜
器物如花
洛作智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器物如花

吴文玺

中国人对器物的珍爱,无以复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便是力证。器物的创造,原本是为了满足日常需要,是为了解放双手。凡事总喜欢追求精神气质的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审美为器物注入了物质以外的其他元素,以至于距离实用的功能越来越远,进而成为文化,成为一种精神寄托。铜器,瓦器,瓷器,编织,竹木牙角,笔墨纸砚,针头线脑,莫不如是。

每件器物都具有一份缄默和宁静的美,这样的美不断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慰藉我们的悲喜人生。每件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园地,不仅是物质化的见证,更是创造生活、创造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见证,器物的出现,不仅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某种追求和某种精神,我们的人性、道德、价值取向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不断拔节、升华,学到了内敛、宽容、淡定和荣辱不惊。

器物总在不停地叙说它背后的故事,或壮美,或悲戚,或缠绵,或激越,分分合合,亹亹翼翼,生生不息。这些故事,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贵贱,只见诸精神。看到过一件汉代龙氏神兽铜镜,铭文曰“龙氏作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两句铭文,破作两瓣,背面用四颗锔钉重新锔过。这是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宋人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这故事,委婉,凄美,不忍卒听。破碎之殇,让人心痛得无法自已,重圆的结局,又总会给人以莫名的欣喜。破镜重圆,不仅是对器物的修复,更是姻缘和心志的圆满。人与器物的情,如同恋人,不能割舍。人若惜物,物亦知人。

譬如一段朽木。夫子有言,曰:朽木不可雕也。匠师们之所以为匠师,就在于于不可雕处发现可雕处,于腐朽处发现美。惜物的人,追求器物精神的人,总会找到它的可用处。行家说,随形,薄意,最大限度地利用器物的可利用之处。随形的趣,薄意的趣,在天然,在工巧。王世襄先生《自珍集》:“对器物而言,不经车旋,造型不规则乃至畸形者,曰‘随形’或‘天然型’。”沉香木、影木、竹根、树瘤,匠师们巧妙利用它们的天然形态、结节、纹理,剥离那些无用的变质的部分,把它雕成笔筒、镇尺、山子、摆件,置于案头,凹凸有致,意趣天成。或作岩崖洞窟,或作怪石嶙峋,或作山涧泉瀑,或作平远流阔,师法造化,崇尚自然的心态跃然器上。古人制器,偏好载道于器,不仅文以载道,器也一样以载道,实用之外,更是精神化的象征,气质化的象征,是以澄怀观道,以达悠游隐逸,藏锋露拙。富贵如浮云,王侯如粪土,安放寂寥,跳出三界,即便是小品,也要有大气象,大风度,大境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尚义轻利、内功聚敛的民族,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人生一直以来都是文人们至高的境界。

器物如花。世上的花,本只为蜂蝶开,世上的器物,也一样只为读懂它的种子而生。读不懂那些精神,纵使有万千器物,物件而已,坐拥罢了。器物就是一株花,一株开满鲜花的树,长在你必经的路,重重轻紫凝为云,淡淡鹅黄化作雨,是一种独到的美,精绝的美。器物面前,人所以痴,大概因为这些浓浓的情感罢。

文人必修的,读书作画,弄琴,赏器。书要摇头晃脑朗朗地读,画要凝神聚气静静地作,琴要正襟危坐铮铮地弹,赏器,则一定要更为凝重些,窗明几净处,焚香沐浴,置于股掌,抚之摩之,与前人对话,听前人详解,沟通,穿越。所以谓之曰“赏”。即便玩,也要“雅玩”“清玩”“嘉玩”“雅赏”,平心静气,极尽想象,要的只是一个韵字。韵,便是器物的精神,商鼎周彝,秦砖汉瓦,唐罐宋盏,明清家居,莫不因韵而美,人生之路,行而有韵,便觉生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