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清朝鼓励发明的法律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炎黄曲
春到桂林 王国强 摄影
《来自
陌生人的美意》
西周小匜
器物如花
洛作智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洛作智水

侯发山

康百万庄园栈房区的一个门匾上刻有“洛作智水”四个字。导游会这样解说:“洛”是指洛河,智慧的象征,“水”是康家经商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年康家就是靠漕运起家,兴家,到发家,经营盐业、粮食、棉花、布匹的,所以“洛作智水”就寓意康家明理通达,生意像洛河水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这样说,洛河成就了康百万。

康家这个地方背依邙山,前临洛河,有“金龟探水”之称,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不但旺子孙,还旺财运。这一带还曾诞生了谢瑞阶、常香玉等艺术大师,也曾出过刘镇华、马晓天等军界人物。康家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洛河得来的。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洛阳,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在仓皇逃难途中,一个妃子带着女儿失散,顺洛河而下被康家救起,后来与康家结成儿女亲家,随身带来的两大木箱金银细软也成为康家做生意的本钱。

当年,流传江苏民间的活财神年画上曾有这样的文字:“河南康百万,打鱼在江边,打得多和少,堆得如泰山。”由此可以想象,在洛河里捕鱼已经成为康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到十二世康大勇时,得知康熙皇帝重视漕运,康大勇紧抓机遇,开辟了自家的船队。康家大小船只应有尽有,最大的船叫作“太平船”,一次可装运货物20万斤。先在康店洛河码头装上货物,然后顺河而下,不过半个时辰便进入黄河,往东到山东贩盐贩粮,往西到陕西贩卖棉花(船行到三门峡,然后利用高脚队运输)。

康家客厅里悬挂着一块中华明匾“留余匾”。“留余匾”的由来也是从洛河得来的。康家十五世代表人物康道平有一天到洛河边散心,发现一个钓鱼的老汉只捕大鱼不捕小鱼。老汉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留鱼?留鱼?留余?康道平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回到庄园后,他当即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道让后世子孙铭记。

康家的衰败也与洛河、黄河等河流有很大的关系。同治年间,捻军在山东、河南、安徽、天津一带活动频繁。同治皇帝委任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命令他前去消灭捻军,维持地方安定。曾国藩根据地形要势,制订出了一套作战方案:彻底封锁各条河流,把河流上的船只焚烧或凿沉。康道平以大局为重,把康家装粮十万斤以下的船统统一把火烧了,十万斤以上的船用钻子把它们凿漏,沉到河底,以便来日修复启用。曾国藩到底老谋深算,把各条河流封锁后,捻军行动不便,很快陷入了清军的包围,没多久便溃败了。康家的船只都在黄河和大运河上,此次遭受了灭顶之灾,断绝了康家的主要财源。后来,随着铁路的修通,水上船运也失去了固有的优势。

从康家庄园里的楹联上就能看出,康家对洛河是情有独钟的。“耜耕三省当思创业维艰,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河以通乾出天宫,洛以流坤吐地府”“诗过邙山传海外,文随洛水到天涯”“吃墨品香黑石通津皆图画,敲韵咏诗清河唱晚皆文章”,等等。以“有洛水常滋,一帘草色映阶绿;得邙山厚爱,千载家声带桂香”为例,是说有洛水滋养,生机勃勃,得邙山垂爱,康家美名永播清香,传唱千年,在这里表达了康百万家族深受河洛文化的滋养,才能够兴盛四百余年,美名传播广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