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这是我近期读《教学的勇气》一书所得。书中表述老师对待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心理及方式,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课堂中的我。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典型的群体可以忍受15秒钟的沉默,然后才会有人觉得需要通过讲话来打破紧张的气氛。而且,一个群体的沉默大多被认为是出了错。其实,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 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每当遇到孩子们的集体沉默,我们为师者便开始无助而失控,尤其是遇到公开课,台下坐着听课的领导和同仁,我们明明内心在告诉自己,等等,再等等,亦或用焦虑不安且带有急躁的口吻给学生貌似“脚手架”的辅助……最终的结果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努力设计出来的开放式学习化为乌有,并按捺住心中的怒火专断地回答了我们自己的问题。 可是,我们哪里会知道这种沉默也可能不是我们的学生被吓呆也不屑一顾,而是向深层挖掘;还可能孩子们不是无知或者愤世嫉俗,而是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这是需要思考的时刻;更可能他们并非在浪费时间,而是在更深刻地思考、学习。然而,我们把孩子们的沉默当成了问题,从我们自身的控制需要而非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其沉默做出了反应,从而错失了所有这些可能的机会。 我们更不会意识到:正是我们在打破沉默的那一刻,我们阻止了所有真实学习发生的机会。当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怎么会静心思考他们自己的想法呢?孩子们的沉默到底是习惯了我们所习惯的(因为害怕学生沉默而阻止沉默并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还是他们正在进行深层次思考呢?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为师的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摆脱沉默带给我们的恐惧和不安,让孩子们在沉默中独守心灵中片刻思考空间,允许沉默的发生,因为,一旦当我们赋予孩子沉默的自由时,孩子们更可能选择参与课堂。 沉默是一种表达,不只体现在我们课堂中的孩子们身上,亦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我们身上。这种表达方式少了聒噪,更少了锱铢必较的唇舌之战,留出了进退有度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在沉默中顿悟,顿悟中学会理解和包容。 因为,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青青草 摘自郑州教育文明博客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