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散文
新书架
俗世
随笔
知味
lh6479
lh648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母亲的银元

刘益善

故乡是你思念的落脚点,母亲是你情感的归属地。不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伟人,莫不如此。

湖北红安李家大屋,是老一辈革命家、曾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老家。李家大屋其实不大,土砖墙,茅草顶,长四间,屋后是不高的青山,门前有水塘,四周是稻田。李先念1909年出生在这里,现在这里是李先念故居纪念馆。

在李家大屋,李先念母亲住过的房间,靠墙摆着的陈列柜里,我看到了两块摩挲得亮亮的银元。听着讲解员讲解这银元的故事,看着墙壁上挂着的李先念母亲的画像,我被这一段母子情所打动,眼泪溢出了我的眼眶。母亲是一位受尽苦难的农妇,儿子是转战南北的一代豪杰,两块银元如日如月,承载着60年儿子对母亲的深重情感。

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出生在河南东南部的偏僻小村,16岁讨饭到红安,嫁给穷人为妻。李王氏命运不幸,几度改嫁,嫁给李先念的父亲李承元时,已过了30岁。李先念是李王氏的幺儿子,生下来没有母乳,是同母异父的大姐宝枝的乳汁喂养大的。李王氏和李先念的父亲勤扒苦做,含辛茹苦,供李先念读了私塾,然后送他到武汉的一家棺材店里当木匠。1926年10月,北伐军打进武昌,17岁的李先念返回老家黄安闹革命,为埋葬黑暗的社会打造棺材。1932年6月,蒋介石集中三十万大军进攻鄂豫皖苏区。由于张国焘的路线错误,红四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天,已是红四方面军师政委的李先念正在河口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他的母亲李王氏出现在战场上了。母亲听说红军要转移,心里挂念着儿子,执意要见儿子一面。小脚的母亲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哪里有枪响,她就到哪里去找儿子。战场上炮火纷飞,母亲一点也不惧怕,心里只想见到儿子,她知道儿子能打垮这些敌人。当通讯员把她带到儿子面前时,母亲高兴地喊着儿子的小名。正指挥着战斗的李先念突然看见了母亲,一时急得吼了起来:“娘,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里正在打仗啊!”母亲拉着儿子的衣襟,高兴地说:“伢,我来看看你!”战斗正激烈,随时都有危险,儿子顾不得母亲的心情,叫通讯员送走了母亲,然后继续指挥战斗。

红四方面军撤出了鄂豫皖,李先念离开了故乡。行军途中,李先念听到外衣口袋里哐当哐当的声音。他用手一摸,是两块银元。哪来的这两块银元?他明白了,是娘来看他时悄悄放进他的口袋里的。家里穷,娘的这两块银元是她夜夜纺线织布换来的?还是她卖掉了家里喂养的猪或活命的粮食?在当时,一块银元可买160斤大米呀!李先念紧紧攥着两块银元,眼泪迎风而洒。他回头朝故乡方向望了一眼,心里在说:娘,我们还会回来的,儿不该吼你啊,娘是惦着儿啊!娘,等着我回来再好好陪你吧!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此一别,李先念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了。从此,两块银元伴着李先念在反围剿的拼杀中,在西路军的征途上,在中原突围的血战中,在文化大革命的漩涡里,在治理国家的日日夜夜,母亲的银元给他力量给他智慧给他才能。一个农妇母亲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两块银元,悄悄放在儿子的口袋里,是放进了一个普通母亲的惊天大爱,那是太阳那是月亮,照耀着儿子前行的道路,伴着儿子的每一天每一时刻,千里万里,浴血奋战,重大决策,为国操劳。儿子摩挲着母亲的银元,就能正确,就能成功,就能奉献。

1979年6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从红安县城坐面包车出发,到达占店镇后,李先念下车,步行回李家大屋。他走在一条条田间小道上,寻找着母亲的足迹,他走进李家大屋母亲的房间,在母亲的遗像前久久伫立。

1992年6月,李先念在病床上,还在想念着母亲,弥留之际,他对女儿李小林说:我梦见你奶奶了。

一位伟人、革命家,在离世之时,把对故乡的思念,把对母亲的情感,寄托在梦中,飞跃千山万水,穿越时空,回到了李家大屋,回到了与娘的最后告别时。1932年到1992年,整整六十年啊!李先念去世后,两块被摩挲得闪闪发亮的银元放到了故乡的房子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啊?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个母子分别六十年的信物?是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与想念?这些都是,但更是一个母亲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永远的爱!

湖北红安李家大屋的两块银元,亮亮的,闪着光泽,那是母亲的太阳和月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