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郑邑旧事
博古斋
新书架
书林漫步
散文
lh6534
tpzz265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邑旧事

官渡柳

娄继周

汉献帝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时年14岁的曹丕随父在前线历练。大战的间隙,他在曹军大营军庭(指挥部)植下柳树。

15年后的建安二十年五月,曹操东征孙权,路过官渡,29岁的曹丕又随父征战。曹丕过官渡时,故地重游,见自己当年亲手植下的柳树已长成合抱之木,而当年跟随自己左右的侍从不少已不在人世。睹物伤怀,曹丕不禁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下了著名的《柳赋》并序。

曹丕在300字的短赋中,不仅通过所植柳树“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的生长变化充沛地表达了“物在人亡,睹物伤情”的感情,而且借赞美柳树“丰弘阴而博覆兮,躬恺悌而弗倦”的广施兼履的品格,抒发了他建功立业荫庇天下的宏大抱负。当时曹操帐下的文人集团“建安七子”中的主要人物,如王粲、陈琳、应玚等纷纷唱和,留下同题赋作。王粲赋中有“若我君之定武,改天庙而徂征。元子从而扶军,植佳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的句子,与曹丕的序文颇同,印证了曹赋的背景和情绪。

曹丕的这篇赋,宋代被选入《艺文类聚》,成为中国文学中咏柳的先声,并被文人骚客作为伤柳感怀的典故运用于诗赋之中。北周庾信《奉报洛州》一诗“夕阳水稍渌,官渡柳应春”,一向被称为咏柳佳句。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大型辞书《辞源》,专列“官渡柳”词条,作为文学典故解释立意,足见曹丕此赋的典型意义及对后代的影响之深远。

时光延续了五百年,昔日官渡水几经移名变迁,经过隋炀帝的改造治理,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隋炀帝为防固河堤,大力倡导植柳,使柳树成为官渡河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官渡作为汴水的一个著名的渡口,又成了隋唐文人雅士送别朋友亲人的相思之地。

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独孤及(725—777),《唐才子传》说他“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一年春天,在官渡河口送别友人李承恩至扬州。岸边秀美的柳色,诱起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写下了一首充满感情的《官渡柳歌》:

君不见

官渡河两岸,三月杨柳枝。

千条万条色,一一胜绿丝。

花作铅粉絮,叶成翠羽帐。

此时送远人,怅望春水上。

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从洛阳至开封,来到中牟板桥驿。站在横跨汴水两岸的雄伟的板桥上,看两岸婀娜多姿的柳条随风飘舞,使他回忆起十五年前经历此地时的一次美好艳遇。如今板桥依旧,可那位风情万种的玉颜在哪里呢?白居易睹柳思人,吟出一首诗来:

梁苑城西三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与玉颜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以后,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官渡柳又引来了无数的诗人为它吟咏不绝。只是那些诗的影响,怎么也不能与曹丕、白居易相比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