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聚焦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1/2016-05/22/04/2016052204_brief.jpg 上一版3
会场花絮
公共讲座带你走近考古学
考古专家在郑参观考察
相聚绿城话考古
碰撞思想亮点多
郑州是不可替代的考古重镇
11位考古大咖发表主题演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相聚绿城话考古
碰撞思想亮点多
青年学者聚焦“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

相聚绿城话考古

碰撞思想亮点多

昨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会13个专业委员分组学术讨论会、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别于下午和晚间在黄河迎宾馆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各抒己见,他们精彩的观点、妙趣横生的发言,引得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专业委员会开始分组讨论

分组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汇报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阐述了前沿考古理论。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三国-隋唐考古、植物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动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新兴技术考古、两周考古、秦汉考古、宋辽金元考古等13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畅所欲言,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会议室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专家们的发言涉及考古学的方方面面,各专业委员会结合自身研究范畴,分别设立了“宗教与边疆考古”“年代学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北方地区植物考古研究”“释光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材料与古资源研究”“同位素考古技术与应用”等主题。有的专家结合大河村遗址、东赵遗址、海昏侯等考古热点来阐述如何将考古新材料、新技术运用于考古发掘中;有的专家结合自身考古工作经验,为中国考古如何“走向未来”“走向国际”建言献策;还有的专家对于考古学如何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颇有研究……

据悉,今日,13个专业委员会还将进行为期一天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各委员会的代表将把该小组的讨论成果汇报给中国考古学大会。

在以“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上,吕洪亮、李锋等10位在各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金爵奖获得者,和由各专委会推荐的29位优秀青年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对考古学的看法。

这10位金爵奖获得者分别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等单位,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热点、焦点以及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问题等,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锋说,对于年轻考古人来说,现在能够接触到更多外文材料,但也不能忘了中国考古学本身的特色,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材料总结自己的理论。

“考古是工匠精神,不需要看得太远,只需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做好这一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就大有希望。”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飞用几句简短的发言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他诙谐地说道,自己最近这些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一座荒凉的山上面对一座古城,把它推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的见解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怎样把科技和考古这“两张皮”贴在一起?“考古学的进步就是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使我们获取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纬度都有很大的拓展,真正让考古资料获取信息发生质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