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0版:格局[1949~2016]--《郑州日报》创刊67周1/2016-07/01/T30/20160701T30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大项目强投资 创新管理惠民生
二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精雕细琢打造美丽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淮河路街道:
做大项目强投资 创新管理惠民生
齐里闫安置房即将交付安置
街道负责人深入工地督导扬尘治理

本报记者 刘伟平 通讯员 陈静洲

二七区淮河路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7年,辖区面积4.4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2个社区管委会,常住人口6.6万人,流动人口2万人。近年来,街道秉承着干字当头、实干兴街的发展理念,坚持“项目、商圈建设”双驱动,突出项目强投资,突出开放、精准招商,加快城中村改造后续项目和楼宇经济体系建设以推动二七商业副中心建设;把握四项基础制度、网格化管理、三级三类契机,不断加快社区建设以构建“一刻钟民生服务体系”,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河南省“五好”街道党工委、河南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郑州市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郑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街道等100多项荣誉,见证着淮河路街道前进的脚步,步步铿锵。

项目支撑产业助力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近五年来,淮河路街道财税收入增长了2.74倍,由“十一五”末的1.59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4.34亿元;招商引资增长3.5倍,由“十一五”末的14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49亿元,其他三项经济指标均增长1.5倍以上。今年1~5月份,该街道税收实现1.57亿元,完成总量全区第二,其他经济指标均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数字简单,但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广大干部艰辛努力却不简单。近年来,该街道把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贯穿于街道经济发展中,实行了项目“四个一”分包、台账化管理等推进机制,每名班子成员、每个科室一对一分包项目,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走访项目,每周召开项目协调推进会,倒排工期、台账管理。同时,加强两个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发挥党员和网格长作用,形成了“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围绕项目干”的工作局面。目前,齐礼闫、路砦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完成总投资110亿元,建成面积近350万平方米,实现区级税收近7亿元。开发房建成250万平方米,村民安置房建成近100万平方米,齐礼闫安置房即将交付50万平方米、2900套安置房;路砦安置房已交付约45万平方米24079套,占总安置的53.67%。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一批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相继交付使用,新的发展空间屹然呈现。该街道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发展格局,提出了重点打造万达升龙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特色楼宇经济、新业态体验展示店为一体的二七商业副中心建设体系。楼宇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建立了淮河路总部型企业服务中心,专门制作了招商引资指导手册,制定了《楼宇经济发展计划》,实行专业招商、全程代办、重奖激励等绿色机制,动员辖区每一股力量参与产业招商,真正做到“只要企业引得来,一切手续我们办”,做到以最大的诚意感动企业、以最佳的服务留住企业。

正是有了独特的优势,街道先后引进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光大郑州国投新产业发展基金等20余家知名总部型企业,培育区级税收2000万楼宇1栋,嵩山国际等33万平方米高档写字楼宇正在积极招引“互联网+”电子商务、总部经济陆续进驻,与苏宁云商、黄河科技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重点项目招商成效显著,成功签约投资3个亿的凯恩国际广场项目和投资30亿的新世界项目,为辖区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精细城管共守蓝天街区面貌美丽蝶变

城市管理的水平决定着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水平。淮河路街道地处老城区,辖区基础设施薄弱,无主管楼院、背街小巷、次干道多,城市管理难度较大。街道转变观念、另辟蹊径,抓住新型城镇化、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机遇,推动城市管理向精准化管理转变,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是街道探索建立的一个亮点。组织科级干部、网格长、机关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七种力量”500余人,进入83个责任网格、18个重点监管区域,每天一上班,机关和社区工作人员就到分包路段,巡查有没有突出门店经营、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小广告等城市管理问题。社区人员还要逐个楼院巡查环境卫生问题。城管执法中队划分定点执法队伍和巡逻队伍,“早7晚10”,开展定点打击和机动巡查。为了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街道根据执法业务需要,结合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组织市直、区直职能部门下沉人员参与“四乱”联合治理,通过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形成快速执法合力。此外,街道实行“定期不定人”考核,每天随机抽调人员打分,实行会议检查、约谈、物质处罚、取消评优资格等问责机制,使“四乱”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2015年总评排名全市第一,今年先后五次进入全市前十。

宜居街区的建设,改善空气质量是关键。近年来,淮河路街道积极探索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模式,通过推行以网格化监管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紧抓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等6个工作重点、建立痕迹化管理等9项工作机制,形成“369”工作模式,实现防治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3”即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分包、综合执法”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实行党政正职、一二三级网格长四级分包,让每名工作人员身上有担子、有压力,不管刮风下雨、炎炎烈日,每天都要到工地、道路施工现场等污染隐患点看一看,巡查一遍存在的问题,确保大气污染防治网格责任零空隙。“6”即紧盯建筑拆迁工地扬尘整治、餐饮业油烟治理及露天烧烤整治、黄标车整治、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经营作坊燃煤整治和道路扬尘整治6个领域,通过深化网格化管理协同巡查机制、实行督办约谈制度,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力量打出防治“组合拳”,达到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管零遗漏。“9”即建立巡查巡防、动态管理、评估评比、督查问效、监督举报、联合执法、志愿者服务、全民宣教、痕迹化管理9项工作机制,把网格化监管与具体整治相结合,把全面监测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把激励问效与考评约束相结合,把政府施策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把强化创新驱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确保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管零失误、追责零容忍。

创新培育多彩服务

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登上经济发展的高点,更好地服务群众是最终目的。近年来,创新培育特色服务一直是淮河路街道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的理念。淮河路街道不仅实现了为民承诺事项全部办结,投入改造资金1500余万元,对辖区80多个无主管楼院全面实施环境改造。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原则,不仅培育了省内唯一一家城市慢性病控制项目试点社区,示范性地推进“四项基础制度”建设,高标准打造了淮河路、天下路示范化社区服务阵地,率先在全市建立了首家家庭计划服务中心,实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等新型服务模式,招引20家社会组织“掌勺”服务,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淮河社区每月9日老年人集体庆生日、每月14日“青年理发匠”义务理发日,天下路每月16日党员志愿服务日等一批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居民群众津津乐道的“品牌”。

同时,该街道坚持把长效机制网格化管理与基层党建相融合,打造“党建先锋联盟”,构建“和源之家”微信平台,通过2~3个社区成立一个党建联盟,把社区党组织、非公支部、辖区单位党组织整合起来,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凝聚力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组团服务,持续推进在职党员“微心愿、微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深化“在职党员服务日”“党员公益日”“相约星期六”等服务品牌。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品牌社区的持续完善提升,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一大批优质服务,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街道也实现了由区级文明单位到省级文明单位的“节节高”。

“我们正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力争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街区环境提升、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四大突破’。”说到下一步的规划,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红林表示,蓝图已绘,全办上下将不遗余力,加快推进结构合理、宜商宜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街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