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话西游3》定档中秋
舒淇冯绍峰牵手
走进爱的“平行世界”
书香飘万家 共享亲子乐
秋微周日分享《男人相对论》
探访安阳殷墟 感受世界遗产
麦积山石窟开始修复
6个病害严重洞窟
吟诵赏听会“风雅传韵”
梁鸿推新作《作为方法的“乡愁”》
纪念山东快书命名人高元钧诞辰百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家”河南举办专场公益演出
纪念山东快书命名人高元钧诞辰百年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山东快书享誉全国,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可很多人不知道,最初流行于民间的这种艺术形式因“武松打虎”的故事被俗称为“虎老二”,最终给它定名为“山东快书”的,却是一位河南籍艺术大师高元钧。观众熟悉的小品演员黄宏的父亲、孙涛的父亲、牛群的岳父等都是高元钧的亲传弟子,黄宏、张国立、笑林、孙涛等属于高派再传弟子。

日前,一台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河南曲艺家协会、河南文化馆主办;武警河南总队文工团、郑州市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纪念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诞辰一百周年专场公益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文化馆小剧场举行。高元钧大师的儿子,海政文工团、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主任高洪胜携弟子陈振、王超专程从北京赶来,我省的张剑华、明男男、赵磊、魏鹏、李晓雨、张小帅、张文旭、程洪征、程洪双以及喷空团队的大郎、翔子等本土艺术家们齐聚一堂,京、豫两地曲艺家们联手为商都观众奉送一台快书盛宴。

郑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陈红旭介绍,高元钧出生在河南商丘宁陵县,童年随兄长流落街头。十几岁时在南京拜戚永立为师学习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早期没有名字,俗称“武老二”,20世纪40年代末期,高元钧在上海灌制唱片,依据表演所采用的方言及当时主要的流行地而定名“山东快书”。

“河南人心胸宽广,有博大的胸怀,尊重艺术。按说,高元钧大师当时完全可以把它取名为‘河南快书’,因为这种曲艺形式在河南地区也有流传。”陈红旭表示,据研究,高元钧尊重传统,勇于创新,他对快书最大贡献是对这门艺术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京剧武生和其他行当表演艺术的精华,尤其是他把武术融入快书艺术表演,以丰富的武打功夫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逐渐形成了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的“高派”表演艺术。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山东快书随着高元钧大师从地摊儿登上大雅之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高元钧大师带着一副铜板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为志愿军创演的一批反映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传世佳作,受到广大官兵和社会关注以及国家领导的高度赞扬。高元钧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广教弟子,为部队、社会培养200多位艺术家。

记者了解到,与高元钧一样高风亮节的还有濮阳范县的邓九如,上世纪30年代,他在天津表演类似河南坠子的曲种“琴书”,在灌制唱片时,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两大曲种山东快书和山东琴书,竟然都出自河南艺术家之手,这不禁令人唏嘘。

专场演出中,高元钧大师的儿子高洪胜携弟子陈振、王超带来了新作品《巧夺腊子口》,虽然是新作品,声情并茂,一招一式,举手抬脚处处彰显艺术大家风范。表演结束后,他还现场收郑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家山为徒,并赠其《传统山东快书大全》和为刘家山特制的鸳鸯板。

“今年是高元钧大师百年诞辰,北京、济南、德州等地都做了纪念活动,我们河南作为高老的家乡,也应该尽一份责任。”本次活动的策划、导演陈红旭表示,通过纪念活动,广大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高大师的艺术和艺德,尤其是他为官兵、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艺德值得艺术工作者学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