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名家新篇
知味
商都钟鼓
新书架
灯下漫笔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新篇

读书的三重境界

邱华栋

我觉得书是越读越少的,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理解。现在,我国每年就要出版几万种新书,怎么能说书越读越少呢?

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一个人一开始接触书的时候,他就像一张白纸,他什么都吃进,他求知欲极强,因而他必须、非常想也非常需要读书,于是他见书就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很少有我不读的书,凡是我见到的、感兴趣的书统统去读,不加鉴别,没有太多选择。

大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种:《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且全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小人书看。这样看起来就更好懂一些了。我现在记得阅读过的书,还有《中国动物故事集》,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狼王波洛》,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童话,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应该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而《红楼梦》和《金瓶梅》则是高中时代才读完了全文,不删节的《金瓶梅》,更是到了大学时代才读完的。

中学时期我买了很多当代文学杂志,当代作家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作品,我大都阅读过。后来我经常遇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能够回忆起来多年以前阅读他们作品的情况。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课本陈旧,我只好一方面阅读莫言、苏童等十几个所谓“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全面阅读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歌德、博尔赫斯、海明威、福克纳等一百多人的作品,我记得当时是按照武汉大学图书馆外国文学部藏书字母的顺序来阅读的,此外,开始阅读其他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都读。我当时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文史哲都打通,那种畅快读书的感觉,真是很过瘾。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一小部分作家,甚至是一些作家的小部分作品,这时你就可以缩小战线了。你明白了,原来你的兴趣和兴奋点会在哪些作家身上,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写作,你也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

然后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你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你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然后精心研究他的作品,你深深地进入这样一部书,或者进入这样一个作家创造出来的全部自足的文学世界,因为你完全被这个世界所征服了,你需要了解他的全部,你必须像掘地三尺一样去读这本书。

这个境界是困难的,是很难达到的。很多人在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之后,就消失了,不再读书了,因为后来的生存把他压垮了,他们没有通过读书去发现他自己,然后他就消失了。第二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作家一样的人。我读到了当代作家比如余华、王安忆、马原、格非、残雪等人的读书文章,觉得他们在这个境界上已经走得很远了。

而第三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了。我就很难确定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到底在哪里?它是《红楼梦》《金瓶梅》吗?它是《复活》和《百年孤独》吗?它是《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或者《故乡面和花朵》吗?我无法确定它,因为,我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说书越读越少的意思了。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虽然现在每年出版有百万种中文图书,可是大部分是精神含量和文化含量都很低的东西。而且,很多书都是衍生物,是对经典文化和古典文化精神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普及,没有太多的原创含义,所以,品种虽然多,都是在低水平的重复和再复制。而且,当代人写的书,由于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因此也不用读太多。

比如很多书,我们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就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因而我会加倍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已经被时间淘洗后,剩下的少数被我感兴趣的东西。

最近这几年,有些人在说读图时代来临了,这成了近年的一个风潮。但只要人类还在使用语言,文字就不会死,由文字引发的人的想象力,也会更丰富,所谓的人们只读图不读文字的时代,就永不会存在。所以,除了为了收藏但是并不去阅读的作为资料的一些出版物,我现在只是经常重复阅读一些我过去特别喜欢的书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