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救助 编密织牢“兜底网”
不断创新 开拓社区治理新局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救助 编密织牢“兜底网”

本报记者 李 娜 通讯员 涂擎 文 李 焱 图

百姓的温饱冷暖、柴米油盐,是最寻常的生活,也是最值得关切的所在——社会救助,就是要“托底线、救急难”,就是要筑牢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这最后一道防线。

让应该得到低保救助的人拿得到低保金,让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得到救助,让困难群众看病得以“一站式结算”,让不应该得到低保救助的人退出低保范围……对此,郑州一直在努力。

今年,是河南省推进脱贫攻坚战的第一年,打赢首战意义重大。精准扶贫,需要“应保尽保”,也需要“应救尽救”,在郑州,这张事关困难百姓生活的“兜底网”不断编密织牢,不断支持着百姓的生活,不断温暖着百姓的心。

低保救助: 连续多年提升救助标准

今年7月,郑州市再次提升了低保标准,全市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550元,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320元,分别提高了30元。

这是自2009年郑州市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以来的第七次调整,将惠及郑州市12万余名城乡低保对象和1万余名五保供养对象。

也是从今年7月开始,郑州市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924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5544元,分别提高了504元、302元。县(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768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4608元,分别提高了720元、432元。

救助标准的提升,并不是“随性而来”,而是“有凭有据”。在2009年,郑州市便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相联结的自然增长机制,按照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折算法,每年对城乡低保标准进行一次测算、调整。

具体做法为,每年的第二季度,按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一定比例(30%~35%),测定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并由市政府发布执行。

自2009年到现在,郑州市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85元到55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130元到320元。不断提升的救助标准,让困难百姓的最低生活得以保障。

医疗救助:

“一站式”即时结算 从“事后救助”到“事中救助”

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去看病,今后将更加方便——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目前,郑州11个县(市)区和4个开发区中已经有13个建成“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方便了困难群众就医。

比如,对农村低保家庭成员来说,没有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时,保障对象是先住院、后报销,假如患者住院治疗下来需要1万元,新农合能报销7000元,民政系统救助1500元,看病前,这1万元,病人需要全部垫付。出院结单后,再拿去报销,对很多困难群众来说,看病前凑够1万元,就是道高门槛儿。

全面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后,面对同样的情况,病人到定点医院就医时,提供低保证等相关证件,只需要拿出个人需承担的1500元就够了,门槛儿大大降低,进一步解决保障对象的就医难题。

除此之外,我市还将给困难群众看病再进行救助——就在今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对象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中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重点救助对象年度救助限额为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中规定,九种特殊病种在门诊就可以实现救助,这9类病种分别是:终末期肾病(采用门诊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方法治疗)、血友病(采取凝血因子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门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I型糖尿病(门诊胰岛素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门诊抗结核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重性精神病人药物维持治疗。在门诊,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一年最高可以救助1万元。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市共筹资3900万元对困难群众开展了重病救助:门诊救助189人,支出81.9万元;住院救助21977人,支出2419万元。其中重特大疾病门诊救助2人,支出10000元;住院救助73人,支出41.4万元。

医疗救助,除了政府的力量外,民间力量也不容忽视:郑州慈善总会开展了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工作,对于符合规定的大病,经医院报销后,慈善部门根据情况给予10000元、5000元的慈善救助。

临时救助:

温暖万家 及时救助

对于登封市西南的白坪乡煤窑沟村的村民梁大伟一家来说,最近的日子过得舒心多了——梁大伟以务农为生,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的经济负担都在梁大伟一人身上。可是不久前,梁大伟的母亲患上重病,一家人的日子顿时紧紧巴巴,揭不开锅了。

得知他的情况后,郑州市民政局协助他们一家获得“临时救助”,拿到了救助金5000元。

就今年上半年,像梁大伟这样得到“临时救助”的人,我市共有7414人户次。

所谓临时救助,是我市对社会救助的又一补充:全市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者是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城乡低保标准2倍的低收入家庭等,在遇到重大疾病,或者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人身意外伤害后,除了保险外,依然生活困难的人,我市将给予临时的救助。

为了让这个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2014年7月,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全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2015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

对于“救急难”工作,我市也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我市确定了新郑市为“救急难”试点单位,新郑市及时制定并下发了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郑市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设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开辟 “绿色通道”,开通“12349”服务热线和新郑市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做到早发现、早救助、解困难。在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在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情况下,主动对接慈善部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人道救助,形成“救急难”的多方合力,给予需求人群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核对机制:

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如何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如何让已经脱贫的人及时退出低保的队伍?如何切实从源头解决“人情保”“关系保”“违规保”等问题?

对此,我市着力推进城乡救助申请家庭经济核对机制建设,是全国第一个使用民政部标准化平台进行本地化开发的省会城市。经过多方的学习和探索,我市逐渐建立起了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经救助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认定工作需要,及时向民政部门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个体工商户、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有十几道关口核对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最大限度掌握申请人的真实状况,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社会救助范围,对超出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退出,杜绝骗保行为。”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了与公积金、人社、工商、房管、殡葬、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对接,为实现平台的自动化实时比对奠定了基础。

不断提升:

情为民所系

“作为民政部门,我们将更加努力,要让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具体来说,我们将在社会救助、养老、福利、慈善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多项工作的明显提升。”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完善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制度,提高精准救助,助推脱贫攻坚。

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目前郑州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0万,占人口总数的12%,初步建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将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全民福利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有各类孤儿2200多名,健全了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福利机构兜底、相关部门配合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机制。我市将加快推进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切实做好以孤残儿童、城市特困人员及重度贫困精神病人为重点的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工作,强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拓宽受益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救急难”政策落地了,老百姓高兴地笑了;遇到急事难事不怕了,兜底的网儿牢了……

正如我市正在做的: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全纵深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郑州密织了一张社会救助安全网,保障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