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救助 编密织牢“兜底网”
不断创新 开拓社区治理新局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断创新 开拓社区治理新局面

本报记者 李 娜 通讯员 马淑萍 文 李 焱 图

百计为民,何分大事小事;取信于民,唯靠全心全意。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一个个“小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缩影。社区治理,虽然相比社会治理要“小”得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样考验着治理水平和能力。

要让百姓生活方便、舒适,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得到人,想要休闲的时候有地方可去,想办事情的时候找得到“窗口”……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创新社区治理,强化社区服务,让百姓的社区更像家,让百姓生活更便捷。

政策保障: 建立社区治理长效机制

一项措施一以贯之的实施,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重视,更需要政策的保障和贯彻实施。

对于事关百姓生活的社区治理更是如此。

近年来,郑州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把加快社区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作为提升民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强化基层,巩固基础,全市700多个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健全,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群众自治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活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参与广泛、权责明确、资源整合和服务高效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2012年,我市出台《关于坚持依靠群众推进社区管理创新的意见》,对社区治理有了首个“政策保障”。2015年,我市又印发了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23条意见等文件,对社区治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组织、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工作机制方面,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对社区治理创新进行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全市“三级三类”便民服务设施现场观摩会,拓展社区服务层次,推动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新格局。

社区服务: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就在自己生活的社区,有老人健身的场所、有孩子“四点钟课堂”的教师、有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工、有便民的服务机构、有可以看书的图书室、有可以休闲的娱乐室……

这样的社区,在郑州越来越多。

“社区是百姓生活的地方,我们要不断地强化服务理念,为百姓提供更便捷的生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郑州,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构建了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将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计生卫生、社会治安、养老等基层便民服务纳入到郑州市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依托“互联网+”将线下和线上融合,逐步实现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等便民服务项目网上办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精细化服务。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此,我市不断健全“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以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切入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引导和激励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和社工服务相融合。金水区2015年投入1076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形式购买了专业社工服务岗位和社工服务项目,通过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如何开解空巢老人?如何面对有网瘾的学生?如何看待不抚养老人的子女?这些事情,拥有专业知识的社区社会组织会做得更合理。对此,我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作用,每年在全市重点扶持100家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平均每个社会组织市财政提供扶持资金5万元。目前,全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60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和内容基本涵盖了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社区综合用房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将社区建设部门确定为市规划联审联批成员单位,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规定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4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综合用房。建立城乡社区建设项目奖补机制,2012年以来市财政共下拨城乡社区建设项目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在全市高标准打造了198个社区服务中心、187个新型标准化“星级社区”。目前全市社区综合用房平均面积574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占35.9%。

在百姓关心的社区服务方面,由市政府统一规划,我市建立以“三级三类”市民服务中心为构架,包括文化娱乐、康体休闲健身、医疗卫生、生活服务配套、便民服务等设施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市各区按照每居住区3万~6万人、产业区5万~9万人建1处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目前仅郑东新区开工建设各具特色的便民服务中心就有33个。已投入使用的郑东新区商都路便民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服务范围辐射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15个小区,社区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社区治理:

提升能力 再上新台阶

社区主任被称为“小巷总理”,职务虽不高,但是管的事情却事无巨细,非常繁琐。对此,我市建立了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针对长期以来的社区工作专职人员待遇低、报酬少、社区居委会队伍严重缺乏稳定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每月报酬标准分别为城镇居民月最低工资标准的220%、 200%、 180%,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无固定收入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大幅度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报酬,极大地稳定了社区工作队伍,解决了没人办事的问题。

社区建设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经费,组织开展全市社区各类公益性服务、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和社区治理项目。各县(市、区)按照每年每户不低于10元标准,安排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

同时,我市还不断落实社区服务专项经费。按照每个城市社区每年20万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服务专项经费,由市、区两级按照1:1的比例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了社区没钱办事的问题。2015年市财政下拨社区服务专项经费6950万元,各县(市、区)匹配6950万元。

硬件设施足了,社区工作者的能力也要提升,我市把社区工作者纳入全市干部培训和社会工作者培训规划,全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培训,提高他们依法办事、服务群众以及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对在岗获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给予职业水平津贴。积极探索社区专业社会工作师的培养机制,选派一批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师专业培训,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提高专业化能力。以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为导向,培养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优秀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治则城市稳,城市稳则事业兴。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根基,涉及到全市各个部门、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统筹协作、齐心协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市和谐社区建设小组领导下,我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市27个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形成了社区建设工作良好格局,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社区治理和服务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