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商都钟鼓
微型小说
知味
新书架
散文诗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商都钟鼓

中州翰林裴维侒

裴元秀

清代的不少高官和著名文人均出自翰林。中州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出了不少翰林。

裴维侒(1856~1925年),开封人。善诗词,能绘画。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他的著作,有《香草亭诗词》《香草亭词草》《香草亭集》等数种。裴维侒的诗词由其胞侄裴南侯整理,并抄录两份。国家图书馆于1961年收购一份;另一份原存汴中旧宅,现由其后人保存在郑州。

裴维侒同治十二年河南拔贡,次年,赴京参加选拔贡的朝考,得一等第二名,成七品京官。他做京官时,依然不忘攻读,在光绪元年中举,光绪六年中进士,又成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光绪九年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他能留馆,得助于翁同龢的大力推荐。裴维侒在翰林院学习时,得到皇帝赏加的五品衔,因他在赈灾中出力,河南巡抚涂宗瀛等纷纷保举。而其他庶吉士,则是按七品衔领俸禄。在裴维侒任翰林院编修时,另一位河南巡抚鹿传霖奏请裴维侒承袭云骑尉世职。这是因为裴维侒的父亲裴季勋(1824~1861年)是位进士,因做税官时殉职,得优恤。开封裴氏乃唐代名相裴度之后,“代有闻人”。裴季勋在“黔中多事”之际,不顾辛劳,“间关八千里”,由河南奔赴贵州,“大吏一见奇之”,十分倚重,让他做遵义府桐梓县松坎厘金局的首任委员。咸丰十一年春,桐梓县的军、政双方武力争夺税权,作为税官的裴季勋“无守土责也,亦不屈投水死”,“帝闻其忠,赠太仆寺卿,给予云骑尉世职,恩骑尉世袭罔替”。按规定,裴季勋的长子裴维侒理当承袭云骑尉世职。两位河南巡抚的保举表明,裴维侒在翰林院学习时,其级别已经高于一般;他任翰林院编修时,又承袭了云骑尉世职,更使他人无法相比。光绪十二年,裴维侒任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三年,裴维侒之母罗氏病故,他回籍守孝,服满之后,回京任原职。

光绪十五年,裴维侒参加御史考试,在63名参考人中,名列第11名,经批准,成为都察院的福建道监察御史。御史必须忠于朝廷又清廉正直,还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从政经验,才有能力监督社会各个方面的官员。裴维侒任御史不久,爆发甲午战争,李鸿章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条约要经过双方政府批准才能生效。在条约已经签订、而清朝政府尚未批准的关键时刻,尚有一丝可能保住台湾。在此时,有一批官员和众多举子(如康有为等)纷纷上折或发电,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其中,就有裴维侒于当年三月二十九日所写《轻议割地恐启各国贪利之端》折。此折不仅强调台湾是祖国宝岛、大陆屏障,绝不可拱手让人,更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深刻地指出,割让台湾是关乎国家领土完整的大事,将促使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他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洞若观火:“倭人无信,反复变诈,自昔已然。若求辄与之,虽属暂顾目前,将何以遂其无厌之请?”并强调:“外夷各国率皆贪利,难保不相率效尤。”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没有采纳裴维侒等的正确意见。结果,日本占领台湾50年之久,列强则更加疯狂地瓜分中国。

裴维侒恪守御史职责,哪怕是皇帝新提拔的大官,他也敢弹劾。同年底,朝廷任命万国本为南澳镇总兵。数日之后,裴维侒从邸报上得知消息。他认为自己“职司纠弹”,不能缄默自保,便依据社会的强烈反响,立即上奏朝廷说,原台湾镇总兵万国本,在甲午战败之后,乘台湾混乱之机,焚烧了财政机关,“将库藏盘运一空”,又纵容兵丁劫掠富有之户,以致发生“惨杀百姓之事”。万国本不择手段敛财,他内渡上海之后,所住的客栈内,满屋子银子,每次去兑换洋银,“辄以五万计”。裴维侒认为万国本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巨贪,不可重掌兵权。此折引起了光绪重视,命闽浙总督严密查访。不久,撤了万国本。

光绪二十五年,裴维侒升为鸿胪寺少卿。次年,发生庚子事变。在庚子事变中,慈禧携光绪西逃之前,匆忙地安排了一个以荣禄为首的留京办事机构,共47人。其中,除大学士荣禄等,还包括数名尚书、侍郎、正卿以及五名少卿,裴维侒是5名少卿之一。不久,清廷又调他到西安。受到重用的裴维侒,力求挽救内外交困的清廷,他于光绪二十六年连上两份奏折,对和议即开后的通商、传教、赔偿费等各条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官军任意抢掠现象,提出应该对违法军官“从严参办”,对滋事兵勇“即行正法”。皇帝非常重视,当即批转给负责官员。裴维侒虽接连升官,却因近距离观察到上层活动,知清朝政权摇摇欲坠,他虑忧焦愁又无可奈何。他在西安曾填词说:“灞陵桥上丝丝柳,长系心头,无尽无休。一段清溪一段愁。”到了光绪二十九年,他升为奉天府府承兼学政,又得赏加二品衔。光绪三十一年调任湖北提督学政,当他由奉天入京觐见时,在火车上填《浣溪沙》,有“京国片云催倦鸟,楚天微雨送征鸿”之句,自比“倦鸟”。他厌倦官场生活,溢于言表。光绪三十三年,裴维侒代理顺天府府尹;宣统三年任顺天府府承。顺天府是清代的京师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

清亡之后,一生稳步升迁的裴维侒,因做官时清廉,在汴无房无地,虽思乡,而不能归。1925年病逝,葬北京西直门外义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