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步涛 我是在北上的高铁上阅读幅明先生大作《追忆与仰望》的, 跨越两个世纪的时空,集数十年编辑生涯所接触、交往的35位文化名人、45万字的采写量,辑成了这部著作,拿在手里,便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5位文化名人都是当今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士,幅明先生说,就知识分子的统称而言,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幅明先生不主张把知识分子与学历画等号,而应该“看主人公有无真才实学,在精神和学术层面有无超越时空之点,有无令笔者倾心仰望之处”。幅明先生还说,他写到的传主, “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都具有独立人格、担当意识、上下求索和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至此,幅明先生的采访写作的选择标准已经十分明白。他在灿烂星空采撷了35颗耀眼的明珠,捧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观望时不再仰望,只要把目光投入书中的字里行间即可。 在《王尔碑:只作减法》一文中,幅明先生写到在成都茶馆与王尔碑先生等人畅叙的情景,在座的有我的老领导诗人纪鹏。他们约定,每个人讲一段自己的往事,轮到纪鹏时,他说了自己在中学读书时的情景。日军占领东北后,上课时,一位韩国老师对包括纪鹏在内的中国学生说:“我们都是没有祖国的人。”说完这件事,纪鹏掩面号啕,这是1993年,纪鹏已66岁。我忽然明白了我的老领导何以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投笔从戎,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幅明先生写王尔碑,也写与王尔碑同时代的人,写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孙皓晖先生在序言中说道:“不以‘史有定论’的名人伟人为对象,而以自己的真实了解为基础来确定人物的取舍,作者笔触之细致,记事之清晰,确有‘青史不移’之风格。”正因为如此,在林林总总的人物纪事类著作中,《追忆与仰望》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诗意的记叙,生动的史实,让这部著作鲜活起来,翻开,竟有一种非看完不可的欲望,这种感觉,已经多年没有了。 幅明先生在后记中说,他最初列出的题目有40多个,这部书稿只收录了35个,他还会继续写下去,这是让人兴奋和期待的。他还强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他要表现的是他们一生的主要方面和在某一领域的突出贡献。这句话道出的是幅明先生的认知,也是人物写作的真谛,名士风流,能如此取舍,不光是要有眼力,还需要有胆魄,幅明先生能做到,实属不易。 感谢幅明先生,为我们摘下一片星空,让我们观看这些星辰时不再仰望。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