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昨玩西城月 青天垂玉钩(书法) 韩湘人
立 冬
勿言古城太荒凉
星空不再仰望
长白山游记(国画) 戴成有
《愿我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你》
走进吴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勿言古城太荒凉

吴志恩

有次上课让学生发言,一男生忽然提到了龙湖大学城的“荒凉”,感叹大学设在这样闭塞落后的乡下,远离都市,真是苦不堪言,话题一下子引爆了大家的共鸣。我脱口而出说:“这里不荒凉啊——我们校园里的‘未名湖’,可是在《诗经》里流淌过的。”学生们哄然笑了。

其实我没开玩笑。对新郑龙湖及邻县新密的河流,我是充满敬意的。《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以及近代学者钱穆等人,对这里的山川河流兴趣浓郁,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证、探究甚至考察过。因为这里的河流,连接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甚至未来。

《诗经》共305篇,在溱洧流域完成的有《桧风》4篇,《郑风》21篇,而尤以《郑风》诸篇脍炙人口。孔子很推崇《诗经》,他总结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且他还谆谆教导幼子孔鲤:不读《诗》,何以言?不读《礼》,何以立?《诗》是《诗经》,《礼》是《礼记》,就是说,你不读古人的诗集,谈吐何以有文采、使人愿意听呢?你不了解社交礼仪,如何出来做人呢?可知礼仪在圣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文观止》开篇便是郑国的事——《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故事引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和“掘地见母”两个典故,有趣也引人深思,有情有义,也有伦理秩序。

郑国的故事多得如南塘之鱼,人物及其典故频出。子产是郑之相国,十分清廉,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百姓念他品行高洁,纷纷出资帮助他儿子料理后事,他儿子也了得,坚决不受,把那些真金白银都投进了河里,以至于河里金光灿灿,这就是今天郑州市区金水河的来历。

郑国还有爱国商人弦高,还有特别擅长外交辞令的烛之武——“东道主”一词就是烛之武的创造,这两个人,一个拿几头牛,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分别退了虎狼之兵,救了郑国。

后来韩国取代郑国,出了个思想家韩非子,秦王读了韩非的著作,感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很会讲故事,说了很多典故。我最佩服他的《买椟还珠》,说到底,就是反对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这与孔子提倡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新郑市郊,郑国国君墓出土有九鼎八簋,果然是洪钟大吕,而1923年发掘的一对莲鹤方壶如同双胞胎,使郭沫若一见倾心,誉之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

如今的郑韩故城巍然屹立,它在那里,就是我们曾经的辉煌见证。从治国安邦大道到外交斡旋之技,从情理冲突、缓和到审美造物,新郑,郑韩,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材。

近代以来的人物,我尤其佩服一对璧人:梁思成和林徽因。而梁氏夫妇的学术组织,名为“营造学社”,梁氏一生的卓越贡献之一,是对北宋《营造法式》一书的现代学术式整理、探究与批注。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婚期专门定在3月21日,这一天,是《营造法式》作者墓碑上唯一的一个日期,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起名为梁从诫,因为北宋《营造法式》的作者叫李诫,梁氏想让儿子追随李诫。

整个古代社会,全世界建筑史留存下来的专著,只有两本,而罗马人的那本《建筑十书》,其实不过是个小册子,十篇文章而已。李诫的《营造法式》达34卷357篇,详述建筑从预算到施工的全过程,涉及各种材料尺寸及纹样,甚至,书里有彩色插图。

而这,只是李诫的著述之一,他还善书画,懂音律,好文学,能建筑。他的成就让全世界尤其是东方建筑界顶礼膜拜,当然包括梁氏夫妇。而这个李诫,是河南人,是郑州人、新郑人、龙湖人。他长眠在龙湖镇西郑尧高速毗邻的梅山脚下。

一个李诫,亦足以使龙湖——这个之前叫小双的村镇厚重深沉。

台湾的,也是河南的、中国的文化人柏杨2008年仙逝,归葬中原,长眠于龙湖福寿园陵园——去往李诫墓地的路上。

李诫在左,柏杨在右。柏杨先生的陵园背后,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之间是陌上连绵悠远的古枣园,而这中间,有一个震惊世界的村子:裴李岗——东方文明最古老的源头、中国农业文明的开篇,所有的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都在它背后老老实实地排着时间序列。

而从陵园大门望出去,正可以看到烟岚里的具茨山,在历代典籍里频繁出现的具茨山。山下不远,是郑州樱桃沟,那里有一个老奶奶庙,2011年发现的史前人类遗址,证明4万到5万年前,这里已活跃着我们中国人。几十里外,正嵩山巍巍,黄河滔滔。

在新郑,还长眠着申不害、子产、欧阳修、陈氏三兄弟、高拱……而他们的事迹,正一步步走进我们的阅读视野。

文化,并不呈现为表象的浮华,甚至离浮华还颇有些距离。董其昌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资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走读”之旅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