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闪亮的农具
梦 话
朱仙镇
无求道自尊(国画) 王业东
《仿佛面壁》
深秋街头炒栗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秋街头炒栗香

柳已青

法国梧桐的树叶落了一地,铺在人行道上,枯萎的树叶,有的金黄,有的棕色,踩上去簌簌的。风裹着树叶,扑在行人的身上,带着晚秋初来的寒意。此时,看到道路的十字路口,有一大黑铁锅,锅中盛满了大颗粒的粗粝的沙子,一身材矮小的男子,留有短须,手握一柄铁锹,奋力翻动,旁边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方枣红色的头巾,高声叫卖“糖炒栗子唻——”那个“唻”字拖着长长的尾音,不知哪里的方言。

暮秋时分,风急急地旋着落叶,薄暮的十字街头,一声“糖炒栗子”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多年前,我在这个时节,经常买一包回家,栗子还冒着热气,取一颗,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一使劲,“啪”的一声脆响,栗子壳爆裂,壳带着那层毛绒的膜掉下,取出金灿灿的果实。

糖炒栗子很面,面中透着一股甜,甜中有丝丝缕缕的香味。这种香味是粮食作物所特有的味道,而非水果的香甜气息。

糖炒栗子最适合热恋中的情人吃,寒意浸人的秋风袭来,两人相互偎依着,走在华灯初上的大街上,吃几个热乎乎的糖炒栗子,爱情的滋味更加悠长。事实上,在《诗经》中,栗子的香、甜、面就已经是渗透到爱情中。《国风》中有一篇写男女之情的,栗子出场了:“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这诗中的姑娘,和她思念的人儿住得很近,房屋都挨着,可人却很疏远。她在想着他,怨他不来。如果今天的女性,想要表白心迹,不妨送他一包糖炒栗子。

炒栗子中不仅有爱情的甜美与哀怨,也有麦秀之痛,黍离之悲。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过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看到这一段,哑然失笑,我们家楼下的烤鸭店上赫然贴着:“一直被人模仿,从未被人超越。”我真怀疑,这个很雷人的广告词是从“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模仿来的。李和的炒栗子名动京城,皇宫贵族争相采购,平民百姓也可买到一饱口福,当然,需要排队。凡是排着长长队伍购买的东西,都火得一塌糊涂。李和成为炒栗子行当的顶尖高手,自然发了大财。

且慢笑,接下来就很悲。接着讲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汴京被金攻破,靠炒栗子炒芡实发家的李和,在国破家亡后,流落到燕山一带,遇到宋使,献上炒栗子。这栗子里寄托了故国之思,想起东京往日的繁华旧梦,这炒栗子如何吃得下?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人们还是要吃炒栗子的。炒栗子这个小行当,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几乎没有怎么变化。清代人郭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说:“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柄铁勺频搅之,令匀偏。”把炒栗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动具体,如在眼前。

栗子扒壳,炒食甚佳,入菜也颇有风味。汪曾祺在《栗子》文中说:“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焖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长在树上的栗子,像一个小刺猬,有壳包裹着,壳外长着怒放的硬刺。深秋,栗子熟了,就会从枝头脱落。2012年夏天去临朐,沂山风景区,导游介绍,山中曾有一古寺,后在岁月中坍塌,不知毁于战火还是“文革”。古寺旁,生大量板栗。夜深人静,栗子从枝头掉下,摔的栗子从壳中迸出来,在山谷中有回响。僧人捡拾栗子,每年寒冬大量储存。遇荒年,以栗子做粥,布施救济难民。

如此栗子,善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