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不 见
抱膝看屏山
《迷因效应》
秋游蝴蝶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魏 峰

今天,你读书了吗?这周,你读了什么书?你多久没有读书了?

在行色匆匆中,你是否连问问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或者说读书,早已遗忘在你日常的语境中了。更多时候,我们关心和关注的是工资涨了没有、房价为何居高不下、何时才能升职等诸如此类的大事。就在昨晚,我的几个二十年没有见面的学生请老师吃饭时,无法掩饰的是我们彼此晤面的喜悦和他们成家立业的兴奋,面对一桌子学生对老师深表感谢的饕餮盛宴与佳酿美酒,我听得最多的是孩子们如数家珍般成长不易的故事和今天拨云见日的得意。不可否认,我作为一名曾经教过他们的小学老师,看到他们如今出色的“表现”,我无比欣慰;无可厚非,我不能拿他们是否还有读书的“需求”去要求或者提醒他们,至少在当时我不能拿“读书的话题”扫他们的兴,毕竟他们已经成为我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那一刻,我们早已遗忘了读书这件事。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人——杜甫,想起了他的一首诗和他彼时的“常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意思,我不必赘述。但我们不难看出,当诗人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失地时那无比喜悦的心情。而最令我难忘的,是“伴随”诗人“泪满裳”“喜欲狂”的“漫卷诗书”。我们可以想象,当诗人获知捷报前,在干什么?——慢读诗书。也许当时诗人并没有伏案读书,而当他明白终于可以“便下襄阳向洛阳”“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急忙收拾行囊,却不忘“漫卷诗书”——不能把诗书落下呀——携妻牵子回家去。

无论怎样,诗书都是杜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我们不是诗人,可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读书。

读书,可以用来推动工作。不论从社会的飞速发展,还是从工作需要来看,我们都得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人不读书,犹如夜行(韩愈语),要想真正找到工作的方向,或者创造性地去工作,除却脚踏实地的苦干,还必须有读书后博采众长的巧干。把握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我们需要读书,在研读中把政策悟透,在思考中把要求吃透;掌握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读书,在读书中寻找创新的方法,在读书中感悟实施的技巧。在工作中,真正无师自通的捷径就是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语)。其实,当我们工作感到无序与迷茫时,好好地读读书,就一定能找到道路的出口和思想的通道。现在的人,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自我的能力恐慌,面对上级领导对工作更高的要求,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无法下手的思维真空,就是因为当实践出现短腿时,思考却长期被钙化,缺少了从读书中获取多样化给养的补充与疏导。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读书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才能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读书,可以用来涵养身心。“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黄庭坚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从正反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读书对于我们涵养身心是多么重要。可以肯定,一个被诗书长期浸润的人,该是怎样一个光彩照人、气象不俗的人。其实,在工作忙碌的行色匆匆中,在名利纠缠的风尘滚滚中,在两难掣肘的举步踟蹰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且放慢脚步,或读一篇清风晓月的散文,或读一段醍醐灌顶的哲思,或读一首意境悠远的诗歌……歇一歇脚步,息一息浮躁,静一静身心,让一颗坚如钢铁的心温软下来,让一己干涸的身躯充盈起来,让一缕明亮的阳光照射过来,可能先前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破解的途径;也许长久郁结难化的块垒,有了冰释的源泉。读书,会使一个人的身体安静,心底空灵;读书,会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使之内心变得更强大。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当你真正坐下来认真去捧读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匮乏、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盲从、自己的思想是多么贫瘠。放心吧,每一次悦读之后,你的周身一定有一种大病初愈的快感;因为当你每读一本书之后,无形中你的知识已经增加了厚度、行为裹挟了力度、思想挖掘了深度。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在你的人生每一步成长中不仅需要有势如破竹的锐度,也需要有化为绕指柔的温度。而书,所给你的,正是你终身所需要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