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不 见
抱膝看屏山
《迷因效应》
秋游蝴蝶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 见

唐宝民

闲来翻史书,在《菽园杂志》中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俞汉远是浙江上虞人,工于诗画,经人保举来到京城做事。吏部郭尚书很喜欢绘画,知道俞汉远能画画,便派人去召见他、请他到府上作画,可是,俞汉远却不肯去。来召见他的人说:“有的县令想见尚书大人一面,托关系、找门路都见不到。现在,尚书大人派人来请你,你怎么还不去呢?”俞汉远说:“我是被人推荐来的,如果今天去给尚书大人画画,假如有一天我当了官,人们就会说我是靠画画得到的这个官。所以,我不能去。”

关于俞汉远的资料,史籍上记载极少,只知其结局是:贫病交加死在了旅馆中,死后没留下任何积蓄,还是几名同乡凑钱才把他安葬了。如此看来,他一直没能发达、没能当上官。是没有能力吗?应该不是,既能诗善画,在官场谋个闲职不是什么难事。是没有机会吗?看来也不是,比如,那次郭尚书主动请他到府上去,就是一个天赐良机,趁着这个机会,讨得尚书大人的欢心,趁机进行巴结奉承,靠上尚书大人这棵大树,让尚书大人推荐一下,很快就能飞黄腾达。但俞汉远却拒绝了送上门来的机会,以至于贫病而死、结局凄凉。许多人也许会嘲笑俞汉远不通事故,然而,俞汉远这么做,其实是内心的一种坚守。

无独有偶,在读胡文辉先生的《现代学林点将录》时,又读到了两个相似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著名文字、文献学家周祖谟先生的。1932年,周祖谟同时报考清华英语系及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国文试题包括对对子,题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出的,所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颇为陈寅恪所欣赏。后来,周祖谟同时被清华、北大录取,最终因学费原因,选择了北大。胡适先生当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听说了这件事(对对子)后,对周祖谟很感兴趣,便多次捎话约请周祖谟一见,而周祖谟始终回避。后来,周祖谟向旁人解释不见胡适的原因: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如此晋谒,有攀附之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谭其骧先生与顾颉刚先生交往十分密切,顾颉刚先生十分欣赏谭其骧先生,便多次向胡适先生说起谭其骧、表彰他的才学。那时的胡适,是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许多人都希望能与他结交、以便得到提携,可是,谭其骧却始终没有拜见过胡适……晚年的时候,谭的弟子曾向谭询问个中原因,谭其骧说:“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什么事要见他。”谭其骧与俞大纲关系很好,是好朋友,俞大纲是陈寅恪的表弟,陈寅恪曾向俞大纲问起过谭其骧,但谭其骧也一直没有去拜见陈寅恪。

在与人相处中,许多人都喜欢攀高枝、喜欢结交显贵名流,但俞汉远、周祖谟及谭其骧却对名流显贵人不依不傍,坚守着内心的独立,表现出了难得的自尊意识及独立精神,成为我们仰望的对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