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知味
随笔
文史杂谈
散文诗
新书架
博古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未名溪小记

松月斋主

我家楼下有条小溪,虽然无名,而且很短,却平仄跌宕,连绵蜿蜒,我时常像吟读宋词里的小令一样品赏它的韵味。

踱步寻觅,我发现溪水的三个源头都在巨石堆叠的缝隙间。最高的一处是座小丘,丘巅有一具圆形水池,池中耸有巍然巨石,泉一般的水从石缝流出后,凌空跌作小瀑,遂在池面击飞四溅的水花。瀑不大,但也同样富有理趣,让人想起“何惧飞瀑落地碎,但求生命扬程高”的诗句,从而陷入深思。池底由卵石砌就,池岸有大小错落的石头杂陈,可供人停坐小憩。那石缝的泉水好像是可控的,当其停涌之际,小池的水便镜般清亮。我常独坐岸边,静观映在小池里的天光云影,做一些不着边际的遐想。惜池无名,我且以“小小天池”呼之。

小小天池的水积满之后,便向东南分四级微型堤坝层层下溢。于是,那四级堤坝,便恍若成了四部古琴。细雨初歇之夜,我爱悄然伫立那里,静静聆听那潺潺淙淙、叮叮咚咚的水声,偶尔还有草虫的断续低吟,微风吹动树叶的和谐节拍,天然融合成一部小夜曲,让你陶醉!而后,那带着音符的流水,便汇合起来一路东流。

溪两岸,遍植各种花卉草木,银杏、枫树、樱花、石榴、碧桃、迎春……品类繁多,详名难数,季节不同,景色各异。

最惹眼的,是小小天池东畔的一片竹林。“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竹的这种品格,太令人仰慕,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吴镇说:“与君俱是压尘氛,一日不堪无此君。”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片翠竹不是一般的竹子,而是特意移栽的湘妃竹,是竹科至佳之品。所谓“湘妃竹”,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古书《博物志》卷八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历代文人有感于此,写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文赋。毛泽东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也典出于此。所以,我一看到这片竹林,就忆起了湘夫人的动人传说,就忆起了许许多多吟咏湘夫人的诗句。于是,我把这片竹园,视作了“忆湘苑”。

沿溪东行,你会看到贴着溪岸植有一丛丛菖蒲和芦苇。夏天,极显葳蕤青葱,挺拔洒脱。秋天,雪一样的芦花和霜染的层林相映衬,会给溪畔增添更加媚人的色彩!特富意趣的是,有了那一丛丛菖蒲和芦苇,青蛙们便有了至为惬意舒适的家园,它们悠游其间,不论白天或黑夜,想歌就歌,想唱就唱,高音低音,时和时应,使我们这些多年囚居在水泥丛林里的城市人,仿佛又返祖回归到了“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田园乡村,所以倍觉舒心!

举目前望,你可能会以为到会所就是溪的尽头了,及至来到面前你才发现,小溪调头向右,再向东,迤迤逦逦,曲曲折折,绕着会所转了个大圈儿,且分出一支细流悄然兜个小弯儿,然后汇合回归,又汇入先前的主流。小溪总长约略 200 米,却设大小木桥11座,这就更增浓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

其汇流之处,有一凉亭翼然而立。“亭者,停也。”在我国的造园艺术上,最讲究亭的位置,总是在景区风光最佳、视点位置最好的地方特意建亭,意在提醒行人:“停停,这里风光最好!”此亭,背后有社区会所相依,有扶疏花木相抱,西望则一溪云天,视野开阔。特别是傍晚,灿烂的夕阳总是把最媚人的光辉,镀染在亭顶、亭柱和亭栏上,使人恍觉是座金亭!社区里一些退休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总是携着幼童,一边品赏漫天似锦的霞光之美,一边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我每每看到这幅画面,总有一些遗憾:要不是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抢了先机,此亭名作“爱晚亭”最切此意此境。要不,或称“夕阳亭”吧,因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郑州建有“夕阳楼”,并留有著名诗篇。昔时的“夕阳楼”早已不存,人们抵此“夕阳亭”,也许会因名字的触动而引发关于“夕阳楼”的思古幽情……

自从去年秋天我乔迁至此,清晨或者傍晚我常下楼沿这条小溪悠游踱步。一边踱步,一边默诵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的。只要“心远”了,即使身居闹市,也会不闻车马喧嚣之声。进而我想,只要心闲了、心静了,即使普通风物,也会觉得趣味盎然。如果有机会远游,去饱览名山大川,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机会,即使在家居社区去细细体味一些平平常常的小景小品,也会获得怡心畅神的审美享受。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