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知味
随笔
文史杂谈
散文诗
新书架
博古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古斋

第一个为“镜”写史的人

王吴军

我国第一个为眼镜以及其他各种“镜”写史的人是明末清初的孙云球。

我国宋朝就有人尝试制造眼镜,通过天然水晶的折射来纠正视力。到了元朝,从西域传入了眼镜。明朝曾经出现了一种叫“单照”的用具,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放大镜,可以随身携带,但不能架在鼻梁上。能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的发明,是孙云球的伟大创举。

孙云球是明朝末年的吴江(今江苏)县人,他出生在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年轻的时候,孙云球就不喜欢科举考试,而是热衷于科学研究,他尤其喜欢在机械制造和测量数学方面下功夫,后来,孙云球又专门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

孙云球看到许多人由于视力不佳,做事不便,于是,他就暗下决心,要研制一种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片。当时,从国外传入的眼镜都是用玻璃磨制的。孙云球从宋朝人研究“眼镜”的往事中得到启发,决定采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进行手工磨制。经过多次试验,孙云球终于掌握了磨片对光的制镜技术,他磨制出了适于60岁以上老人使用的老花镜,以及适于40岁以上的人使用的少花镜,还有望远镜、近光镜等眼镜品种,让需要者能根据视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镜,达到清楚视物的效果。

孙云球不但能依据不同视力缺陷磨制出各种度数的镜片,而且对眼镜的外观形状也做了较大的改进,使原来只能手拿的单镜片的眼镜发展到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带眼镜腿的双镜片眼镜。

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在当时轰动全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广泛使用。

除了制造眼镜,孙云球还把磨制成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在我国最早制成了望远镜,当时,望远镜被称为“千里镜”。

孙云球还创制了“存目镜(放大镜)”,可以拿在手里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还有“察微镜”(显微镜),由放大镜和其他镜子组合而成,能化小为大,明察秋毫。孙云球研制出的“万花镜”(也称“百花镜”)能化一物为数十、数百,他研制的“幻容镜”(类似现在的“哈哈镜”)能产生令人面目巨变、啼笑皆非的影像。另外,孙云球研制出的“放光镜”是探照灯一类的装置,以凹面镜放大光源后作为反光镜,使光线向一个方向反射,比1779年俄罗斯人库里宾将反光镜放在光源后面制成的“探照灯”早100多年。孙云球还制成了“自然晷(一种古老的时钟)”,判定时间十分准确,他还创制了“夜明镜”“夕阳镜”“放光镜”“多面镜”“鸳鸯镜”“半镜”“火镜”等。

后来,孙云球将自己的制镜经验写成了一部书,名叫《镜史》,此书刊行时,他请自己的母亲写序,感激母亲对他的培育之恩。《镜史》系统地阐述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内容翔实,颇为珍贵。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将孙云球的创造发明及其成就写进了他的专著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