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洞澈随清浅(国画) 赵进选
独 立
煨 芋
水做的雪
望海潮(书法) 马俊明
《呼兰河传》
给自己写墓志铭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独 立

万 文

我做一千个梦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孩子会让我如此痛不欲生!

那是不堪回首的几十个日夜,考上耶鲁大学博士的儿子晓旭和女友蓁旎返美前做了两件让我惊诧的事情:

一是搬出家门去住宾馆。后来好不容易回家住了,却坚持自己叫外卖,不吃父母做的饭。

那是多么揪心的日日夜夜啊,我们老两口已经崩溃了。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手养大、从小就以“听话”“乖”出名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绝情”,而且是即将别离,即将横亘太平洋万里烟波的时刻……

每一次送外卖的敲门声,都如利刃戳在我们的心口,一刀刀戳碎生命中最珍贵、最柔软、最不能被怀疑的父母心、儿女情!

二是孩子返美前有事来郑州,给在郑州工作的我发了一条微信:“我们下午来郑州了,已找好宾馆住。可约个时间吃饭告个别。”

我至今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当时的感受,出离悲愤?灵魂出窍?只觉两眼一片漆黑。

我愤怒回信,四个字:“不必见了!”

我也是人间好汉,那是个周日,忙里偷闲与几个朋友打“拖拉机”。眼一黑后我竟然还赢了牌。

夜十点,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只有窗前马路上偶尔穿行的车和远远近近尚未熄灭的万家灯火,独处的我终于忍不住心如刀绞,无边孤独!

郑州于我而言,毕竟是旅居的城市,即将分别的儿子来了,近在咫尺,近在这万家灯火中。

孤独碾碎了我的心。终于我忍不住了,再也顾不上什么脸面,拿起手机,颤抖着发出三个字:滚过来!

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我们谈一谈吧。”声音平静,笑容却有些狡黠。一场在我们家旷世未有、颠覆“三观”的谈话开始了。

儿媳妇开口了,为什么和你们闹这一出?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晓旭太听话的问题。是的,晓旭从小太乖了。小时候让他一次只吃一块糖,父母不在,怎么威逼利诱都不会吃第二块。虽然,我们一直注意培养他的个性,重大问题一直由他自己决策,但“听话”一直是他的特点,直到大学毕业,从未与父母争执。

“必须改变这种状态。只有彻底的思想独立、心理独立,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蓁旎的话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是的,他们要改变的是状态,听父母话的模式和状态,而不是对的听,不对的不听。

我心惊,突然想起自己这一生能走遍中国,似乎最重要的心理基础也是与父母彻底别离。我心惊,还想起不久前蓁旎和晓旭多次强调的:我们家不再是2+1的关系,而是2对2,两个核心家庭之间的关系。

这是颠覆,更是新生。

二是让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像中国无数父母一样,一生到死都在为孩子想,为孩子谋,为孩子活。有了真正自己的生活,才能独立,才能幸福。

蓁旎说,我爱你们。以前我只有自己的父母,以后还有你们,有我们这一大家子。

蓁旎还说,今后五到八年是我们很关键,也是很艰难的时刻,决定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到达的高度。也许会忙得连十分钟都耽误不起,会有太多的别离,要理解,要忍受。

儿子也说:“有些道理与你们是讲不通的,讲通了也会有知行矛盾,只有采取这样极端的办法才能让你们绝望,在绝望中重生。”

可怜天下儿女心。

孩子走了,再次飞向太平洋彼岸。

我知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别离,彻底的别离。

再读龙应台的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心中泛起一阵阵酸甜苦辣的涟漪,我知道,这就是生命。

望着儿子,我突然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不只是我的儿子了,他已经是男人,已经开始拥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生命的一切:他的情感,他的事业,他的责任……背负这一切,他要远航。

那一刻,我也似乎第一次体会到,真正体会到一个父亲的骄傲!

首都机场的那个下午,我们目送孩子走进安检口,背影渐渐消失,突然发现,刚才竟忘了给他们一个拥抱。

由于出关的原因,孩子安检后还要等上四个小时才起飞。妻问我,是否等他们起飞了再走?我斩钉截铁地说:“不!”

夜晚,我们和朋友聚餐,正好他们发来在机舱里的照片,我也愉快地按下了快门:看,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多情自古伤离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