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洞澈随清浅(国画) 赵进选
独 立
煨 芋
水做的雪
望海潮(书法) 马俊明
《呼兰河传》
给自己写墓志铭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煨 芋

张富国

蓦然间,忆起小时候吃烤芋头的情景:挖了芋头,洗净泥土,择尽“棕毛”,虬髯客出落成白面书生;找个隐蔽地儿,扒洞,堆满枯枝败叶,点着,燃得旺旺的,投入芋头;火头渐小,啵啵的声响推着火星儿飘上来,馋人的芋香直往鼻孔钻。小伙伴火急火燎地扒开火堆,掏出芋头,揭开黑皮,袅袅热气与喷喷香气,霎时弥散开来……

读了些书,才知道,这叫煨芋。“大者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坳地内,去皮温食”,宋朝的林洪很儒雅地煨芋,想以 “山林之味”敲打“庸庖俗饤”, 用“山舍清谈”抨击“金谷之会”,果然有趣!怪不得有人写道,“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拥炉、煨芋、夜话,人生居然平添了这么足的底气!

“地炉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时”,煨芋,煨出了生活的快感!恽寿平的山芋图册,是不可多得的笔墨精品。寥寥数笔,勾勒了山芋的形象。题款最有趣味: 冬夜寒灯里, 三五好友夜话,吟诗酬唱,不时咬上几口熟芋:香糯松软,似脂如膏。困乏上身,美美睡上一觉,起床后,推窗一看,皑皑白雪早已裹紧山川!画人有诗心,贫寒见恬淡,风雅如此溢满生活。杜甫说“园收芋栗不全贫”,古人以芋头起家,有了芋头就可以拦饥挡饿,自然底气十足!饥寒的年代,拥炉煨芋,温饱的理想从天而降,尚有美景扑眼,实在难得。渺渺人生这般清新萧散、秀韵天成,何乐不为?

“闭门品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煨芋,煨出了艺术的灵感!郑板桥一挑灯、一煨芋,一夜过去了,天欲晓,香如故。一生与兰竹石为伍、诗书画全才的老先生,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仰慕高洁、劲挺、坚强。他在《兰竹石图》题字,“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这煨芋,可主食,可佐食,平实为上,含英咀华,有“君子攸芋”之美,自然是不平常之路:文火不疾不徐,缺平和从容不行;食材简单易做,少安时守故不可。冷板凳坐得,真面容识得,目光如炬、洞若观火,灵感自然汩汩而来,何愁没有好作品?

“他年记此味,芋火对懒残”, 煨芋,煨出了人情的炽热!唐朝天宝年间,衡山寺的和尚懒残,生性懒惰,每天等靠寺里的残菜剩饭过活。宰相李泌发迹前,来此借宿,听到懒残诵经声抑扬顿挫,声声入耳,就请他指点迷津。懒残和尚从牛粪火中取出烤熟的芋头,自己吃掉一半后,递给李泌请他吃掉,提醒他,“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芋”者,“遇”也,高人指点,显达辈出。这煨芋,居然搭建了识英才的桥梁!如今,江南中秋食芋,拨芋皮谓之剥鬼皮,大有钟馗驱鬼气节;讨的,还是“吃芋头,遇好人,遇好运”彩头!

这热煨芋到手,来回翻腾几次,倒真想捧起来,暖一下侵来的寒意。但终归挡不住那份清香,任由爬上鼻尖,洇进心肺,把自己氤氲在温暖的记忆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